翻转课堂app 比较教学法让科学课堂充满探究气息

时间:2019-06-21 05:07:3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概念的学习,科学实验规律的揭示,常常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总结新概念,并认识总结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让学生的思维逐渐触及事物的实质,从而加深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
  一、在比较中获得概念性知识
  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初中生多数停留在概念表面,往往通过识记和机械背诵来达成,导致许多概念似曾相识却说不明它的定义。概念内涵遗忘得如此之快,其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那么,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呢?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我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或列举生活实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得到围绕某一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然后,与学生共同对这些资料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并掌握概念。
  例如, 对“力”这个概念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回忆生活经验列举实例:你认为什么时候物体就受到力了呢?有学生说:“我提桶桶就受到了力”。另一个学生说:“苹果从树上落下,是地球吸引了苹果。”还有学生说:“马拉车车走了,车就受到了力。”力处处存在,究竟什么是力呢?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呢?我引导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实例进行比较,找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点以抽取出力的定义。首先,让学生在三个实例中比较“我、地球和马”有什么共同点?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好呢?通过讨论和比较,学生得到用“物体”这一词最合适。再指导学生比较“提、吸引和拉”有什么共同点?也给它们找个好名字,经过学生们的讨论会得到“作用”这一词来概括这三个动词最合理。同样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把“桶、苹果和车”也统称为“物体”。如此这般,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比较分析,学生们会归纳出力的概念: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比较中获得非概念性知识
  《科学》教学中经常会学习到一些非概念知识。如:组成、作用及性质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结果或列举生活经验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来实现,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点的比较来达成目标。
  例如,在“电路的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一些仪器(小灯泡、电源、电线、开关)等,交给学生任务:利用桌上的仪器动手让小灯光亮起来。收集学生的不同作法(如图1、图2),然后对这二种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教师在引导比较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二种电路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为什么?同学们通过比较讨论会认同图1的电路更好,因为有开关的电路使用起来更方便,从而习得一个完整的电路一定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同时对开关在电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然学生通过比较能总结出“一个完整电路一定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的结论,那么对电路四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的理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在比较中增强归纳思维能力
  其实,所有分析性及综合性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从分类中产生的对事物进行区分归纳的思维方法。但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在比较法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资料进行比较、区别,并将其分类,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归纳的过程就是发展归纳思维的过程。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如对大饮料瓶、小饮料瓶、课本、练习本、课桌、课椅这六个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引导性问题:1. 它们可以分成几类?并说明分类依据;2. 由此你有什么发现?以上二个问题可分二个阶段来进行,即学生得出分类结果后,再引导学生就分类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指导。经过分类比较,学生会发现: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比较分类:1. 哪些物体含的物质多?哪些物体含的物质少?2. 哪些物体的质量大?哪些物体的质量小? 3. 能试着给质量下个定义吗?从而得到: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驱动式比较教学方法,学生在比较和归纳中学到了知识,更理解了概念。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