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 苏叔阳:向世界打开中国之窗

时间:2019-04-23 05:10:5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印象:人文情怀淡定人生   2011年岁末,中国深圳,由中国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文化人物”评选举行颁奖盛典。74岁满头银发的学者苏叔阳,以温文尔雅的风度第一个走上领奖台,接过象征人文理念的“人文杯”。
  曾经以话剧《丹心谱》而闻名的作家苏叔阳,在身患癌症之后,又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新作《中国读本》,发行量达1600多�册,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获奖感言中说:“《中国读本》的写作,主要得益于我们伟大的祖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和平发展的脚步声震惊了世界。探讨中国飞速发展之谜,中国文化是个什么样子?在全世界形成一个普遍的热潮。中国也有责任把自己文明的结晶传给世界。让人民共享,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动力一直推动着我。我的人生经历让我有责任做这件事情……”
  苏叔阳说得很平静。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
  获奖,对于苏叔阳来说似乎已习以为常。2010年6月,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向他颁发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同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联盟主席来到北京,向他颁发世界知识产权联盟中国图书类唯一金奖。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本书,进行国际交流,他做到了。
  联合国的颁奖词里说,作者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中国读本》是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要了解中国,就要读《中国读本》。
  为什么要写《中国读本》系列
  记者:您写电影,写话剧,写纪录片,还写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成就卓著。为什么笔锋一转,痴迷于对中华文化的钻研梳理,写出《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读本》《西藏读本》,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
  苏叔阳:我认为,这是生活对我的恩赐,历史对我的厚爱。有朋友开玩笑说,好像你生来就是做这件事的。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机遇吧。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四海来风。年轻一代没见过的,都认为是新的,新的就是好的。当时有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拷问”时期,有些人认为,中国贫穷落后是因为文化太落后。有人说中国像个几千年的旧房子,很华丽,但里面的灰尘太多,需要打扫。这话在客观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态度不同,你认为尘土太多、包袱太重、文化太陈旧,所以你要的是打扫,不是里面还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先拿来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记者:您身体力行到大学讲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那个时候,很困难吧?
  苏叔阳:最困难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学讲课,有学生递条子,说苏先生你大概干不了别的了,黔驴技穷了吧?只会说祖宗好。我说起码我知道,我说祖宗好,不要做有愧于先贤的后代。但是,世风转变得也快,到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一所大学讲课时,窗台上都是人,大家开始接受我的观点了。到1993年我写《我们的母亲叫中国》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了。
  “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记者:《中国读本》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影响非常大。您既有文史研究专长,又有作家和诗人的文笔,这应该是您能写作《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最大的优势吧?
  苏叔阳:当时并没想到会这么复杂,拿起来才知道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书。这本书很关键,要对得起读者,也要对自己负责。研究历史,第一需要想象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觉得搞过文学的人研究历史有个好处,那就是想象力丰富,你可以还原一些历史的场景,在你头脑中有个影像;第二需要有激情,没有激情是不行的。有的人写历史,干巴巴的,就是没有激情。这两者都和诗意、诗的感觉有密切的关系,要有诗人的情怀。
  记者:《中国读本》在海外的影响,使您荣获联合国及世界知识产权联盟等大奖,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听说您还亲历了很多?
  苏叔阳:这方面有些趣事。在德国法兰克福图书节,头一天我坐蓝沙发,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开始,我不知道蓝沙发是什么意思。贝塔斯曼集团是出版界的头儿呀,每年挑选在蓝沙发上接受采访的人,应是那个国家和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第二天,我上大街,竟然有德国人认出我,要请我喝啤酒。德国人看电视,很少看娱乐片,他们看文化节目。
  还有一次在敦煌,一个农家乐的小院里,有英国妇女旅行团,见我们出来,就交头接耳在那说,导游过来跟我说,她们说您是咱们的名人、作家,读过您写的《中国读本》。我说,那是英文译者的功劳哇,我不懂英文。
  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记者: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苏叔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是人类的文明轴心时代。那时只有三个或四个民族产生了哲学,就是希腊、印度和中国,或者还可以加上以色列。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全人类伟大文明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的优秀文明并且提供给全人类共享,是当今时代求得全人类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之意,是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又最现代的文明。她从来没有被打断,没有间断过,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一个人类文明。其他古老文明,都在岁月中,或者断裂,或者消沉,唯一保存得最好、发展到今天仍然为人类服务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中国的汉字最有魅力,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像欧洲那样十几个国家了。欧洲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它们之间的差别,远比中国方言的差别小。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罗马语系,英国和法国原来都是一个语系的,但是用各地的方言拼成这些语言,就变成不同的了。以前的书,后人不懂。英国300年以前的古文,现在的学生不懂。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学生照样看。所以方块汉字是民族统一的文化长城。
  尊重历史敬畏先贤
  记者:《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运用了一些新观念和新写法,能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吗?
  苏叔阳:简单说就是大历史观,包括世界史跟中国史的关系。比如,过去写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明清对西藏的政策等,是以中原的观点看西藏。我这次反过来,从西藏的角度和观点来看中原。以前看中国史,里面很少写同期的外国史。我写《中国读本》,谈唐代重要事情时,都要谈西方正处在什么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西方启蒙运动时,中国是什么样的;西方中世纪时,中国是什么样的。这对今天也很有启发。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先贤的敬畏之感。你要看到,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态下,能做成某件大事,简直是了不起。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现在人喝酒很平常,你想想先人,从发现酒到会酿制酒,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看《红楼梦》,你能不尊敬曹雪芹关于酒的知识那么丰富吗?
  人类最早发明的东西,唯一相同的就是陶器。粗沙陶需要800CC到1500℃,才能烧出来。你想想,先人在没有窑的露天野地上怎么能烧到这个温度?人类学会制陶,大致都在新石器时期。没有通信,交通隔绝,它怎么来的?这个谜,就说明一个问题:人种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后天的条件不一样。所以,人既不是神,也不是动物,他就是人。人的本能所赋予的东西,全世界几乎是在同样一个水平上,正是这样一种认识,才让我一定要把中外历史对照着看。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