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 谦谦儒者,文化传灯

时间:2019-03-03 04:42:3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金岳霖先生看来,林宰平“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读书人,是我惟一遇见的儒者。”在孤傲的梁漱溟先生眼里,他是“衷心尊敬服膺的一位长者”,“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而在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胡适、钱穆等著名学者的传记或回忆录中也常常能见到与林宰平交往的记录。
  林宰平这一名字,在今天已为许多人所不知了。然而在民国学界,这位绩学之士的人品学识却极为当时学人所称道。在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胡适、钱穆等著名学者的传记或回忆录中常常能见到与他交往的记录,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等后来的学术大师皆受其悔悟。金岳霖先生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读书人,是我惟一遇见的儒者。”在孤傲的梁漱溟先生眼里,林宰平是他“衷心尊敬服膺的一位长者”,“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当我从当年学界名人对他的敬仰之声里,读懂了这位百年后几乎“被遗忘”的近代著名学术人物时,我的内心竟产生几许说不出的悲凉。这里,不知有违老先生愿否,我选择钩沉。
  记得十几年前,张中行先生著述大为流行,在他的《负暄琐话》里,民国学界名流、文苑奇士,章太炎、马一浮、胡适、熊十力、马叙伦、朱自清等,专章叙述,忆往读旧。张先生说他的《琐话》是当作诗和史来写的,在这部现代版的《世说新语》里,张先生的文章冲淡隽永,文笔淳朴如其人,总是使我开眼界、受启迪,叹服之余不免有抚今追昔之感,越发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那个时代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感怀。林宰平,这位博学乡贤、谦谦君子也赫然在目,我对他便更感兴趣了。当时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大导师”,也有马衡、林宰平、李济这样一批绩学之士,他们站在当时学术的最前沿,是真正的一线学人。后来林宰平来到北京大学,北大学风受蔡元培先生“兼容包并”倡导,新派旧流,各显神通,红楼名师,各有其怪杰谑相。像辜鸿铭老先生拖了一根细小焦黄的辫子走上三尺讲台,还在课堂上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遂成一时笑谈。张中行先生这样写他的这位老师“林先生不只饱学,而且是多才多艺,他通晓中国旧学的各个方面,诗文书画,尤其哲学,造诣都很深……更难得的是他的为人,《论语》里孔子说:‘文莫(黾勉)吾犹^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话或者含有几分谦逊,但也可证,躬行比饱学更难。林先生是既能黾勉,又能躬行。”记得潘主兰先生也曾说过:“吾闽之人,在省外者,多有名成就于世,如林琴南、陈石遗、林宰平、李拔可、黄葆戊等”,也算近世闽中有识之士对先生崇敬和褒扬了。
  林宰平(1879~1960),名志钧,号北云,以字行,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著名学者。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民事司长,先后执教于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建国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林宰平学养深湛,多才多艺,积学聚德,至老不衰。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曾撰有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法律的专著《汉律考》,惜稿久佚。主持编辑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致力于帖学数十年,终成《帖考》巨著,辨析源流,独有创见。其诗书画结集行世。
  
  沈从文知遇之恩
  
  1923年,青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可他只有高小文凭,标点符号都不懂,面试时更是得了个零分,燕京大学拒绝了他。可他决意要做一名“文学青年”,他坚持去风气自由的北大旁听,到琉璃厂的书肆自学。毫无经济基础的他只能租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还美其名曰:“窄而霉小斋”,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他向报社投稿,因没有名气,又没有名家提携,一篇文章也不见发表。穷困潦倒之际,他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在接到沈从文的信后,顶着鹅毛大雪去“窄而霉小斋”会见向他求助却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请他到饭馆饱食了一顿。归后,悲愤的郁达夫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替沈从文鸣不平,并把他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1925年3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这篇文章引起北大教授林宰平的注意,他独具慧眼,爱才若渴,看后亲自登门去看这位年轻人并为其写书评。据考证,最早评论沈从文作品的文章,即是林宰平先生1925年写的《大学与学生》,文中引述沈从文早期散文《遥夜》,称其“全文俱佳”,赞作者是“天才青年”。这个经历,沈从文没有忘怀。1936年,当出版《从文小说习作选》一书时,沈从文在“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感激之情的话:“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能够和你们见面,需要出版者的勇气,同时还有几个人,特别值得记忆,我也想向你们提提:徐志摩先生,胡适之先生,林宰平先生,郁达夫先生……这十年来没有他们对我的种种帮助和鼓励,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不会产生,不会存在。”多年以后,沈从文回忆起林教授的提携,仍会感激得“热泪盈眶”,并视林宰平先生为“终身老师”,曾说宰老的教导对他的作品宽厚冲和有重要影响。林先生逝世后辑印遗著《北云集》,沈从文作跋:“宰平先生逝世已三周年,他的音容笑貌,在熟人好友印象中,总不消失。他做学问极谨严、认真、踏实、虚心,涵容广大而能由博返约。处世为人则正直、明朗、谦和、俭朴、淳厚、热情。”
  
  熊十力诤友之情
  
  一代哲学大师熊十力性格狷介,高才不羁,颇得狂名,被他骂过的政界学界名人无数,就连当时还处政治巅峰的蒋介石也没放过。林宰平与熊十力同在北大任教时,交往甚密。林宰平知识面极宽,博闻精思,尤喜攻难。熊十力后来回忆说:“余与宰平及梁漱溟同寓旧京,无有暌违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漱溟默默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余尝衡论古今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曰:‘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曰:‘我有法眼,一切如量’。余与宰平交最笃。知宰平者,宜无过于余;知余者,宜无过宰平。世或疑余浮屠氏之徒,唯宰平知余究心佛法而实迥异趣寂之学也;或疑余为理学家,唯宰平知余敬事宋明诸老先生而实不取其拘碍也:或疑余简脱似老庄,唯宰平知余平生未有变化气质之功。宰平常戒余混乱,谓余每习气横发而不自检也。世或目我以儒家,唯宰平知余宗主在儒而所资者博也;世或疑余《新论》外释而内儒,唯宰平知《新论》自成体系,入乎众家,出乎众家,圆融无碍也。”熊十力又说,关于《新论》的重大问题,“常与友人闽侯林宰平志钧时相攻诘,使余不得轻忽放过。其益我为不浅矣。”在熊十力这段颇为生动的回忆中,几十年前这几位著名学人在一起讨论学问的前景历历在目。熊 十力还说,林宰平经常采取的这种问难的论学方式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许多论点都是在这种辩难中产生和完善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上半部内容多有与林宰平讨论的记录。林宰平是熊先生学问与人格的诤友,他们惺惺相惜,尊重有加,林宰平也成了熊十力唯一“不骂”的人。林宰平去世,熊十力挽联日:“德备清和,先生既圣;学究今古,当世几人。”
  
  梁启超知交之谊
  
  林宰平与梁启超是多年知交,梁启超居北海陕雪堂“松坡图书馆”读书,与熊十力晤谈,都是林宰平先生的安排。一九二七年底,梁启超在国内为海外的梁思成、林徽因举行订婚仪式,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此时刚去世,母亲不便行事,逐由姑父卓定谋代行商议,礼仪按传统手续进行。梁启超提出,用旧式红绿庚帖各一份,合写男女籍贯、生年月日时辰及父上三代,聘物为一件玉器,一件小金如意,梁家便请两家通好的林宰平先生缮书庚帖。梁启超因病故后,家属承遗命,将编订梁公著述之责托付林宰平,经他一番精心编辑审订,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得以问世。
  林宰平先生诗书画通会,沈从文说他“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他诗酒盘桓,散见他的诗作《北云集》里。他的书法在当时学界即很有名,王国维先生故后,其墓志由陈寅恪撰文,由林宰平书丹。惜林宰平先生遗世墨迹不多,故其《帖考》及《书画集》尤可宝贵。民国时期擅章草者,闽人有二,一为卓定谋,著有《章草考》;一即林宰平,著有《帖考》。他的这本《帖考》由齐燕铭先生题签,陈叔通、徐森玉先生分别作序,徐森玉先生序曰:“亥帅占不始于宋,而丛帖之风盛于宋。历元明清数百年来,官私刻帖种类繁多。探究其昕收内容、上石年代与模勒者之姓氏,已成专门学问。宰平先生毕身致力于斯,未有能如先生之于帖学者。”
  林宰平章草书法刚劲清丽,俊秀飘逸,流畅圆融,具古秀一格,极见功力,又文气十足。我收藏林宰平先生的这幅字,是他应好友收藏的吴大徵山水画所题诗,吴大徵,字清卿,号叵轩,晚号意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官广东、湖南巡抚,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题画诗曰:“南游知几时,形影语心曲。太湖三万顷,石壁只遥瞩。幽寻对青嶂,烟帛不成束。披图接清赏,布景辨舒促。此地独无梅,散仙招萼绿。”可叹诗画合璧、真气弥漫!观其书法点画自如,一点一划皆有情趣,游行自在。书家内心的涵咏、蕴蓄,随其观画后的感慨,厚积薄发。他赏会山水美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他的书法传达出神清散朗、恬淡虚无、冲和玄远的韵味。
  书法在旧时只是文人聊抒胸臆之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书写状态悠闲心致,显得超俗、儒雅。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纯粹的书法家,只有才情卓绝的文人,他们或高居庙堂之上,或处江湖之远,林壑泉涧、飞禽走兽、一草一木、人间沧桑却能勾起他们的无尽情思,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的自然流露和情绪的宣泄,它不着痕迹,却表达则万种风情,洋溢出令人神往的古典气息,让今天的我们在瞬间的感悟中沉浸在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之中。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魅力在于诗书画的统一,表现传统文人生命格调和韵味,恬淡、纯净。闲暇之时焚香品茗,观画读诗赏字,更多让我感动的中国文字的优雅和奇妙,它的诗意表达和书写却能进一步幻化了画的韵致和意境。观赏之余,我还会想象当年先生写字时的模样,一个儒雅、敦厚、内敛外表下慷慨激昂的真性情,沉浸在笔墨之乐中的宰老先生大概就是这等模样吧!
  写到此,我却突然记起还有一陈事值得一提,以作备忘。其时轰动一时的吾闽才女名作家庐隐与清华大学学生李唯建姐弟恋情,即在林宰平教授处结缘的。事情原委这样,某次,李唯建经梁漱溟介绍去北大哲学系拜访林宰平教授。李见林教授的书桌上有本庐隐与人合编的《华严月刊》,青年人崇拜名人,李唯建便萌生拜访庐隐之念,经林宰平介绍,他们相见了,深入交谈后,两人在情感的深处产生了火花。李唯建是孤儿,早年丧母,他的潜意识中渴望“一个好的有力量的乳母”,而庐隐长他9岁,正是他冥冥中想觅得的对象。后来二人在频繁的信件往来与交谈中,逐渐超越了姐弟纯粹的友谊。李唯建对庐隐执着的爱,给了庐隐精神上的巨大安慰与支撑,她从李唯建那里得到的精神幸福使她再次冲破一切阻碍,决然与比自己小近十岁的李唯建走到一起。正如她在《象牙戒指》里所说:“从前我是决定把自己变成一股静波一直向死的渊里流去。而现在我觉得这是太愚笨的勾当。这一池死水,我要把它变活,兴风作浪。”在庐隐的眼中,唯有爱的精神之美才可以给她新的鲜活的生命。
  说也奇怪,那时宰老身边有如此众多的名人轶事,其实也不奇隆,宰老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格魅力、学术修养是会互相影响的,正所谓爱屋及乌罢了,想到这,我只有倾慕的份了
  林宰平先生之子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林庚亦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子承父业,并如此出色,亦为乡贤趣话矣!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