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中学生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5-23 04:46:4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飞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这对学生来说单靠从书本学到知识,是不能满足今后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的,而且初中历史课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青少年。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飞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这对学生来说单靠从书本学到知识,是不能满足今后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的,而且初中历史课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青少年。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
  1在历史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问题必须围绕历史课题展开,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每一个问题都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环,形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对历史事件有感性认识。其次回答为什么,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以然”,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纳造成的结果,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再次,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形成对历史事件的 独到见解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设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提问中,可以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或答案不充分,但学生可以发散、引申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
  2在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要学好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重要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刚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 不切要害。我在历史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人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学生就掌握的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慧眼。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以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在距同类 例子加以说明,在巩固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在理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运用,也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很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4在巩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被激化的各种教学矛盾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历史知识点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到这时,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的抽象、归纳、概括化。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解答、学生得出真确的结论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对本节课所教内容做梳理、整合并展示,这样展示,可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有对学生的逻辑性历史思维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整合度和创造性,起到通话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对课堂认知活动有了完整的感受和体验,收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内迁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历史虽然是不变的,逝而不反的,也不能像自然现象那样重演,也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借助于实验手段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困难,但历史教师只要多费一点心思,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和理解能力,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逐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