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QQ空间素材网 >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正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03 来源: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7月29日...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国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多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一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试图找到一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理念 大力弘扬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坚持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和 “以 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以贯彻与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联合推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 求为重要指导, 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以建设国内一流的示范性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 为目标,立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学生 的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以现有高质量的教师水平、 完备的教学配套设施、 系统化的教材建设为依托, 以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 手段,坚持以教学、科研和培训 “三位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推动,不断通过 学科交叉更新旅游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更宽的旅游学科层面上构筑“创新创业”型人才 培养的知识新体系和课程新体系,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创新;构建学生“创 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和“创业”教育实施载体,实现“创业”教育条件创新和制度创新; 构建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大学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创业教育 机制创新。通过知识体系创新、条件创新、氛围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旅游管理 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知识的构建和创业技能 的取得。

本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定位是通过新教育模式的运行, 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 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 高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具有较 强领导能力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知识的构建和创业 技能的取得。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专业素质教育, 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 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本实验区将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旅游教育模式。

通过确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培 养模式,逐步实现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的旅游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改 革现有的旅游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得到增强,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心 理品质;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和开创性得到发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也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不断实现自身新的跨 越式发展。

在 4 年的时间内,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富有特色”的国家级旅游管理 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形成在学术成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课程建设、师资建 设、 人才培养、 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具有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的国内一流旅游本科教育品牌 专业;为中国旅游业输送更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一专多能,知行并重,能够适应现代旅 游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三)人才模式及可行性 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 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 的 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能达到 10%-20%。与之相比,我国旅 游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1、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发展 继续加强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 业、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发展。

到 2010 年,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学者,一流办学条件与科研实力,一流 人才培养平台,一流管理水平与社会贡献度的学科。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带动旅游管理特 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基础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国家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中心 加大旅游管理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财政部和湖北省下拨的实验室 600 万专项建设经费,到 2010 年将旅游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成拥有完备的仪器设备,力 争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管理,使参加开 放实验项目的学生的比率到 2010 年达 80%以上;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课时数;提高综 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鼓励教师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切实加 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构筑各类人才知识结构为依据,以优化课程体系、更 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切实保证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优化过程中, 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本科生中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 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 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的课程。

(2)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专业性课程及讲座的 主要目的, 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 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 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 培养和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 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

4、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技能 每年设立 50 个创业实践项目,以每个项目 1000-2000 元计,30 个项目共计 10 万元(含项 目评审费及相关的必需成本开支);每个项目的团队组成学生数为 3-5 个人,50 个项目共 有 150-250 个学生参加,使学校培养学生创业计划得以落实。

(1)项目来源:项目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课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2)项目团队:凡是教师课题,一定要安排以学生为主的团队来实施,凡是学生自己的课 题,一定要组织团队,并聘请指导教师。

(3)项目实施时间:项目实施最长时间为一年。

(4)项目资助对象:本专业 2-4 年级本科学生及在读研究生。

(5)成果形式:项目验收的最低标准为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20%的项目要申请 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50%的项目要求参加上海或全国的竞赛活动, 60%的项目要求写出申请大 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创业计划书》,并争取有成果转化产生。

5、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实验区将重点抓好职业教练营 的工作,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指导创业操作课程的开设,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并为学生 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实验区将以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合为切入 点,努力实现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将创业教育渗透到 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实验区将充分利用旅游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通过带有研究、开发、创新 性质的实验形式,如旅游规划与开发创业设计、酒店创业设计、旅游电子商务创业设计等实 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体现综合性,同时体现的创新性。综合性、 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例 75%。

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联合, 拓展创大学生创业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区域社会的联系,开门办学,让学生到 企业中去、强化实践教学,并真正实行校企结合。联合校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家与 大学生的联谊活动。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毛国涛 (南昌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摘 要】 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大学教育工作的灵魂.为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摘要】: 黑龙江省创新创业人才是指黑龙江省产业提升所需的既重创新又重创业的人才.目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环...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论文摘 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出自:QQ空间素材网
链接地址:http://www.qzoneai.com/sucai/ONrWzKO4gwLckVFE.html

相关文章阅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