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实践探微 情境教学

时间:2019-06-18 04:47:3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情境教学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情境教学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教学情境的创设多表现为直观情境的创设,而对于抽象情境的创设相对较少。本文着重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尤其是抽象情境的创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根据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如下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以问题为驱动而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提出他们在探求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再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讲《苏州园林》时,学校如果距苏州较近,老师可以带学生去苏州园林参观。而如果学校距苏州较远,老师可以通过苏州园林的照片、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景象,刺激学生思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说话情境
  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在总目标中表述如下:“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阶段目标中口语表达作为五个维度之一,在各阶段有具体的要求。在第四学段(7-9年级)有这样的表述:“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鉴于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口语的训练,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例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
  三、创设合作情境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合作情境,给与合作的机会,上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课堂讨论如此,基础知识竞赛、读背课文、智力游戏、抢背抢答活动、作业完成、出黑板报、出墙报手抄报、编班刊等,都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使得四人小组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
  四、创设竞争情境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在各种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点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五、创设成功体验情境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成功可以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成功的体验的情境,把培养学生成功心理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一个长期的、重要的教育的目标。
  总之,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情境教学的推广,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正如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漓江出版社.2002(10).
  (作者单位:山东省茌平县第三中学)
  编辑/杨俊飞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