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图法处理数据的步骤_作图法

时间:2019-04-24 04:55:0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情景的建立、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掌握,都离不开生产实践和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特别是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的科学观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某些物理现象的再现,使我们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取物理知识、规律,进而达到应用.科学的思维可以分为三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而人们容易感知的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是用理论来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手段是图形、典型模型等.“作图法”是指人们在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变化过程,经过大脑的反映,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形象思维的直观、鲜明、生动等特点,又具有抽象思维的严密逻辑推理过程,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直观和推理严密等特点.
  一、作图法――创造生动的物理情景,简化物理过程
  近年中考中,有些物理题目文字冗长,内容、问题设置多,如果凭头脑的简单思考、推理对物理过程、情景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利用“作图法”就可将一些繁杂的题目进行分解、剖析,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化,有利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而达到对题目的理解、感知,使之简单易解.
  例1 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v1=43.2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t=2s后,司机听到回声.问: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2=340m/s,则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有多远?
  
  
  
  
  
  解析 本题属于行程类计算题,可借助作图进行形象思维.根据题意作图,从图1中不难得出结果.
  v1=43.2km/h=12m/s,
  2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s汽车=v1t=12m/s×2s=24m,
  2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音=v2t=340m/s×2s=680m,
  那么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
  s=(s声音+s汽车)/2=(24m+680m)/2=352m,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
  s′=s-s汽车=352m-24m=328m.
  答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为328m.
  例2 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下表:
  
  
  
  
  
  
  
  
  
  
  (1)根据表格中所给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由水的沸腾图线可以判断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据此还可以判断出:实验时水面上的压强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解析 本题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所作图像为一条直线,先上升后平行,表示温度先升高,后不变.
  
  
  
  
  
  
  
  答 98 不变 小于
  说明 热学作图,能直观地反应液体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便于我们分析沸腾过程,作出正确判断.此类作图在许多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速度可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表示,密度可用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表示.
  例3 图4为某种吊车的工作示意图.利用伸缩撑杆可使吊臂绕O点转动;伸缩撑杆为圆弧状,伸缩时对吊臂的支持力始终与吊臂垂直.下列关于这个吊车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吊臂是一个省力杠杆
  B.使用这种吊车,好处是可以少做功
  C.匀速顶起吊臂的过程中,伸缩撑杆的支持力大小保持不变
  D.匀速顶起吊臂的过程中,伸缩撑杆的支持力渐渐变小
  解析 画出吊车吊臂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据题意可知,阻力F2、动力臂l1是不变的,在顶起吊臂的过程中,阻力臂l2逐渐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动力(伸缩撑杆的支持力)便逐渐变小.
  
  
  
  
  
  
  说明 在解题时可将文字题“翻译”成图,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题速度.
  二、作图法――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求精神.人们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学习到的知识,常常是理解很深刻、掌握很牢固.
  “作图法”可使枯燥的物理公式和定律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人们在作图的过程中,眼、手、脑并用,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左、右脑的共同开发.如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作图6表达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1的关系,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再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可用图7解.
  
  
  
  
  
  
  
  
  图7表达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互补及右脑和左脑的沟通.
  三、作图法在光学中的应用
  例4 如图8所示,AB为窗户的两边,CD为窗外一景物,用作图法画出室内能看到整个景物CD的范围.
  
  
  
  
  
  解析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分别连接CA、CB,室内在光线CA、CB夹角的范围都能看到景物C点;同理,连接DA、DB,室内在光线DA、DB的夹角范围内都能看到景物D点,只有在上述两个范围的重叠部分,才能看到CD整个景物.
  例5 如图9所示,竖直的井口直立着一块可绕O点转动的平面镜M,太阳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为了使太阳光竖直射向井底,则应使平面镜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过 .
  
  
  
  
  
  
  解析 已知入射光线(水平面的夹角为30°)和反射光线(竖直向下),先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平面镜.做法是:由入射点A竖直向下作反射光线AD,作入射光线BA与反射光线AD的角平分线AC为法线,过A点作垂直于AC的直线为平面镜的位置.如图10所示,则∠BAD=90°+30°=120°,∠OAD
  =(180°-∠BAD)/2=30°,∠MOM′=∠OAD
  =30°,即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转过30°.
  
  
  
  
  
  例6 小轿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总是倾斜的,而大汽车(如长途汽车、公共汽车、大型卡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基本上是竖直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解析 挡风玻璃总是透明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反射.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乘客(特别是晚间车内开灯时)会由于反射成像在驾驶员的前方.
  小轿车较矮,坐在里面的乘客经挡风玻璃成像在前方,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则所成的像与前方行人的高度差不多,如图11(a)所示,就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容易出事故.而挡风玻璃为倾斜时,所成的像就会在车的前上方,如图11(b)所示.驾驶员看不到车内人的像,就不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保证行车安全.
  
  
  
  
  
  
  
  
  
  
  大汽车一般很高,驾驶员的视平线比路面行人要高些,这时虽然车内行人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方,但位置比路人高,且比较暗淡,因而不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如图(11c)所示.
  例7 把一高为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身高为1.6m的某同学站在镜前,他能否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全身像?
  解析 人能否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可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若将平面镜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作出AB在镜中所成的像A′B′,如图12(a)所示.从图可知,因为只有脚附近所反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才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人只能从平面镜中看到靠近脚的一部分.
  
  
  
  
  
  
  
  
  
  (2)若将平面镜的顶端与人的头部(最好是眼睛)相平,如图12(b)所示.此时人体上任何一点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都可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人可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3)若将平面镜放置在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其他位置,如图12(c)所示.人通过平面镜只能看到身体上的某一部分在镜中所成的像.图中的AA1就是眼睛所看不到的,A1B是能够看到的部分.
  说明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看出,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为人身高的一半,平面镜的顶端应与眼睛相平.
  例8 关于凸透镜成像问题的归纳和总结.
  大家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能会聚到一点;②从焦点经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平行射出;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图13所示.我们可以用以上特点解释凸透镜成像原理.
  
  
  
  成像原理:
  分别把蜡烛放到离凸透镜u>2f,u=2f,f<u<2f,u<f等位置,用作图法找到凸透镜成的像,观察是否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4所示.
  
  
  
  
  
  
  规律如下:
  (1)当物从∞向2F移动过程中,像从F向2F移动,移动速度v物>v像,成缩小倒立实像,此过程物像之间距离逐渐减小(图a,照相机成像原理),当u=2f时,成等大倒立实像(图b),此时物像间距最小为4f.
  (2)当物从2F向F移动过程中,像从2F向无限远处移动,移动速度v物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