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试题

时间:2019-04-10 05:17:0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 脊    谈 歌    褐色的大山裸露着粗壮的骨骼,暴虐的山风狂笑着在绵延几十里的山脊上疯跑。    年轻的副部长,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山来。十几个随从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两年以后,这里若再找不到新的矿点,百里之外,那座赫赫有名的、喧腾了半个世纪的矿山,就要弹尽粮绝,永远归于沉寂了。
   年轻的副部长,仰头望去,目光焦灼。
   山脊上,3座几十米高的钻塔,逼入云端。
   两个月前,这3台钻机被47条汉子推上山脊,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引吭高歌。
   过了一个月,钻机的歌声低哑了。这一个月见不到蔬菜,喝山涧里的泥汤汤过日子,山脊上的汉子们无法忍耐了。
   请假走了一个,又走了一个,又走了……
   还有人要走。年轻的分队长急哭了。
   这天,年近60岁的前任分队长,从医院里跑出来,上山了。走了的7个人,也被这凶神似的老汉像逃兵一样带了回来,满脸惭愧。
   大队派人追到山上,央求老汉回去。
   “软骨头的都走,我不走!”老汉吼。
   47条汉子齐声吼:“老汉不走我们也不走!”
   老汉笑了。钻机的歌声又重新雄壮起来……
   年轻的副部长终于攀上了山脊,挥一把汗,检阅着他的士兵。最后,目光盯住了满身泥浆的老汉,皱一下眉,叹口气:“您的身体?”
   老汉笑了:“不碍。”
   “您还是下山的好。”副部长用商量的口气说。
   老汉收住笑,摇摇头:“找不到矿我不走!”
   副部长从秘书手里接过挎包,取出两瓶“五粮液”,塞到老汉手里,说:“少喝点。”
   老汉笑弯了眉:“找到矿再喝。”
   副部长告辞下山,走下去十几步,又停住脚,回头望,老汉正含笑望着他下山。
   1年零9个月过去了,山脊上钻出了大矿。
   最后3个月,老汉瘦成了一根柴。他一手按着腹部,一手扶着机台,豹子一样的眼睛,盯着旋转的钻杆。47条汉子流着泪,在老汉越来越弱的吼声里干活。终于,在新大矿发现的第二天,老汉说了句“大家喝五粮液”,便含笑倒下了。
   喜报和丧讯同时发出。
   大队领导来了,年轻的副部长也来了。
   还未起灵。47条汉子让老汉安睡在山脊上,那两瓶酒,被47条汉子轮换拿着,洒在老汉周围。一下子温顺了的山风,默默地从老汉身上掠过,带走了浓郁的酒香。
   年轻的副部长,缓缓地走到老汉身边,猛地跪下,伏在老汉身上,悲痛欲绝地哭喊着:“爹――!”
   凄绝的喊声,在山脊上传得老远老远……
  (选自《谈歌作品集》)
   1. 请谈谈小说标题的含义。
   [解题思路]
   一般谈含义的题目要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表面含义即较为浅显的,文中实指的,通常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需要结合全文体会。
   [参考答案]
   山脊一方面指矿山的山脊,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一方面指老汉坚持不懈、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伟大品格,老汉如同山脊一般,撑起了整个矿队。
  
   2. 请简单概括老汉的形象。
   [解题思路]
   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3个方面:人物身份(归属)、外部特征、内在品性。其中,内在品性是最重要的,也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其他两个方面有时可以不点出。做这类题,要看清题目要求,“概括”,只需要归纳总结出前面说到的3个方面即可,而“分析”,则要结合小说具体语句、细节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老汉是一位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老钻探工人。
  
   3. 小说开头和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渲染气氛,表达某种感情。{2}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或铺垫下文。{3}导引人物出场或引出下文的某个场景。{4}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5}推动情节发展等。要结合它在文中的位置和小说的人物、主旨来分析。
   [参考答案]
   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意在衬托老汉坚强、不怕苦、不认输的精神,也为工人的退缩进行了铺垫;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呼应,形成对照;连“暴虐”的山风也变得“温顺”了,侧面表现了老汉精神品质的可贵,感天动地;使哀痛的情绪更加浓郁。
  
   4. 小说的结尾部分揭示了老汉和副部长之间的父子关系。对此,有人说好,有人说是败笔。你认为呢?
   [解题思路]
   本题是探究性试题,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但不要两方面都说。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好,可以从情理方面来说;不好,可以从落入俗套的方面来解。
   [参考答案]
   示例1:好。{1}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年轻副部长的一声“爹”,实在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细读前文,会发现有多处伏笔。如副部长看到老汉时的“皱眉”“叹气”,就是一个儿子面对倔强的父亲时,无可奈何的表现,而副部长告辞时,老汉“含笑望着他下山”的神情,正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表露。{2}使读者内心为之一颤,令父子俩的形象陡然更加高大起来。身为副部长的儿子不以权谋私;战斗在恶劣环境下的父亲不“父凭子贵”,抱病上山,最后死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
   示例2:不好。{1}虽然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但类似结尾的作品太多,这种方式太滥,不免落于俗套。{2}老汉究竟是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战斗,还是在为儿子的个人利益战斗?让人难以确定。如此结尾,模糊了作品的思想性。
  (作者系湖北省房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