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拟定的思考

时间:2019-02-09 04:50:2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广泛,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接受性学习的必备材料,而且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文章提出了如何以教材为基础来拟定研究性课题。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学习 课题
  
  1.前言
  
  通常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项目或课题进行的,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有无价值和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课题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可供研究的问题,但不可能什么都去研究,所以要有所选择,合理取舍。而做好选题工作,不仅要有踏实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而且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应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合作,确定研究的课题。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研究的课题,选定的课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内容。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研究性课题选择的几点看法。
  
  2.如何以教材为基础来拟定研究性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广泛,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接受性学习的必备材料,而且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结合教材拟定研究课题的方式,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由于阅历尚浅,认知能力有限,如果完全抛开教材另辟蹊径,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而依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对象,他们比较熟悉,容易把握,便于研究,更重要的是不易偏离语文的范畴。例如,根据《离骚》拟定“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的课题。根据苏轼诗词欣赏可以拟定: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这样定题,抓住了学习的要点,有章可循,清楚明了,大大增强了研究的可行性。语文课题研究,只有结合教材,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2.1把教材直接作为研究课题
  过去,语文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形成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克服以往的这些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迷信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完美的不可逾越的规范到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大量的诗词曲,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把现有的和以前学过的所有诗歌联系起来,以诗人个体为研究单位,通过诗歌内容来总结分析诗人特有形象、性格,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像李白、杜甫,这些重要的诗人,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再如,在《论语》中,通过学习孔子师生的对话来了解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成为儒家经典,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同时《论语》中是否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一些言论存在,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经典。教师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实现学生的再思考。
  
  2.2在教材重组中拟定研究课题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对象,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如何运用。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多。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开拓教材的研究性价值,注重从教材中寻找研究课题。首先是给某些课文寻找相配对的内容,运用比较阅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如我在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宋词教学的顺序时,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放到《“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之后,与《“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进行联系与比较,形成对豪放词的整体风貌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专题研究意识,多样性地展开教学,并与唐诗教学中的李白、杜甫专题教学呼应起来。再如《选读》的教学,我首先安排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意图是通过这篇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本让学生对《史记》的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了解这本教材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教学的容量,拓宽教学的空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创作,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简称“以写促读”,它的教学流程可以表现为“阅读――发现――创作――交流――阅读――修改――再创作”,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没有终点,可以一再进行,使学习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之中。
  
  2.3 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课题
  上面两种学习方法,都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比如,学生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便可能对苏词思想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一系列疑问:苏轼为什么错将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古战场之赤壁?三国时代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众多,他为什么唯独对周瑜仰慕不已?说周瑜又为什么扯上“出嫁了”的小乔?作为北宋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为什么还会有功业无成的感慨?……这些涉及到人生态度、政治理想以及创作手段方面的问题,很值得探讨,因此也就有了可研究的东西。再如,学习《史记》中保留下来的成语及特点,《史记》精彩对白赏析,可以研究“先秦人关于国家、忠诚的概念与今天有何异同”,可以就课文研究“先秦的人才观”“从曹刿、蔺相如到诸葛亮”,也可以对先秦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国君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他们的个性、命运、指挥艺术、外交案例)等等。这种由教材引申出来的多元课题,既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学生通过对背景性资料的阅读自行获得;也可以是教师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进行进一步探讨。
  
  3.结语
  
  确定研究课题是课题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培养观察与思考、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育青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