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月】 长安 月 古诗

时间:2019-01-21 05:04:3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秋歌》   八月,秋风洗净河汉,空明澄澈,星稀月朗。一轮秋月悬挂半空,嫦娥的广袖轻柔地舞动天庭,时而满面含笑,时而娇羞半掩。穿城而过的融江平展展地铺开,如一匹嫩滑的丝绸,荡漾堤岸垂柳翠竹,荡漾两岸点点灯光。
  金秋的长安古镇,热闹的不是唐代的“万户捣衣声”,而是龙舟的锣鼓声、号子声、桨声。秋高气爽,赛龙舟是长安人的传统习俗,百舸争流,锣鼓铿锵,不亚远唐的将士出征,而妇孺孩子则是最热烈的鼓掌者,甚而木兰队也不让须眉,披挂上阵。桨声划起的水花有如万颗珍珠,你叫他如何罢手。
  月光下,融江山水如一轴水墨画卷,阵阵丝竹弦歌仿佛从清秀滟潋的河面浮来。十多位六十左右年纪的老者,花白的头发在月下弄影,脸上皱纹横陈,那是沧桑岁月留下的曲谱。扬琴、琵琶、二胡、月琴、笛子还有摇板在曲虬筋突的手中发出悠扬的乐曲,一中年妇女,淡妆旗袍,彩绢轻转,歌声清脆、圆润饱满,在柳丝间缭绕,似八月桂子暗香袭人。
  这就是流传于桂北的传统文场演唱。
  文场“母体”为长江下游的江浙曲调,据传是明王朝的宫廷音乐,明灭,其曲散入民间,融进江浙音韵。二百多年前,由江浙官宦、商人沿赣江、湘江穿越五岭传入广西,很快与桂东北方言及当地原生态音乐结合,开花于桂林盛于柳州,并随漓江、柳江、贺江、龙江以血脉渗透的方式浸润桂林、柳州、贺州、河池一带。在百年传唱中形成了大调、正调、小调唱法,四大调中的越调轻快,丝弦、南词的低婉,滩簧的抒情;正调的高雅、优美;小调的喜怒哀乐众生百态,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八桂文场久有名,唱腔柔婉类莺声。抑扬顿挫循旋律,离合悲欢显感情。曲曼妙,调清新,珠圆玉润字晶莹,大江东去铜琶扣,百啭黄鹂深树鸣。”因其曲调优美、抒情、高雅且以坐唱为主,故曰“文场”,又名“文唱”,以示与桂剧的武场相区分。
  长安,近代广西四大古镇,一条融江穿城而过,沟通粤、桂、湘、黔,以贸兴市,客商云集。商贸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戏剧、曲艺成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旅人解思乡之苦的最好寄托,文场、彩调、桂剧争相亮相。透过幽幽河水,可以看到河面商船云集,商贾们坐定精致的骑楼,小贩奔走在颤悠悠的船板、幽深的小巷。而怀抱琵琶的各地艺人纷纷随船而来,匆匆踏上青石码头,进入剧院、会馆,“叭嗒”一声摇板,或低沉、或高吭,或委婉、或清丽的歌声飘荡在古镇上空。随着此伏彼起的“广隆兴老板到”、“兴隆记老板到”、“裕生老板到”、“建成老板到”的吆喝,这是怎样的气氛。而平时,爱好者亦即现今讲的“票友”在一起自娱自乐,俗称“耍万字”,票友又名“耍友”,一个“耍”字道出了文场亦庄亦谐的演唱风格,难怪赢得那么多人喜爱。据传:文场迷农民秦永继,一天他在田间边戽水边唱文场,戽水的动作随着唱腔的板眼节奏进行,一不小心踉跄跌进戽斗里,浑身湿透,可嘴里还在继续唱。旁人过来拉他,他却说:“莫急先,等我唱完这一段再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间的流水冲刷着这一传统艺术,随着现代文艺的兴起,文场与许多传统艺术一样,面临失去年青一代喜爱的窘境。但眼前这些饱经风霜的文场艺人并没有放弃,不管世事变迁,不管月圆月缺,他们都在执着地坚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热爱。
  走在街上,他们踽踽而行,与其他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看似的平静下面,是他们不平静的内心,一如幽深的融江河,只要委婉动听的琴声响起,他们整个人便一扫萎靡不振的神态,全神贯注于音乐之中,精神焕发,生机再现。
  随着月亮缓缓上升,“新秋夜银汉中,月明如昼;遥想着柳荫下,绿水悠悠。”《越(月)调》舒缓、幽雅的音乐在河面上飘动,清丽的歌声直上柳梢。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颜如新月,黛眉莺声,在这些花甲老人中,她的出现让人眼睛一亮。仅仅几个月的学习,却已窥文场堂奥,唱腔初具韵味。与她身后五位同样年青的伴唱姑娘,使我看到文场的希望。
  照耀过千年前唐朝长安的明月此时照耀着另一个长安。明月清辉相伴,清音雅韵相随,尘世的喧嚣纷扰在音乐的洗礼下归于宁静。
  龙舟的劲道,激动人心的鼓点,与文场的清丽、婉转在跌宕旷达的融江水中融合在一起,成为八月长安最令人心动的景致。我想,到来年,融江中不仅是商船云集,龙舟竞渡,更有演唱文场的花船,丝竹弦歌伴游人,不仅听到老曲古韵,更有雏凤新声,不仅是几个文化人在自我欣赏,而是成为大众的艺术,“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令人陶醉其中而“不知今夕何夕”,那么,长安这片月当更皎洁、更雅致,不负清辉照人间。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