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有益探讨】幼儿古诗词教学探讨

时间:2019-01-23 04:57:2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余诗明老师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怀古词的合教教案,并用这个教案上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倍受听课的专家和师生们的好评。有的说,两词合教,强化效应;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有的说,师生互动,合作生成;收放自如,教法新颖。有的说,这堂课创造性地闯过了三关:一是教材关,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二是问题关,系统设问,引导生成;三是学生关,目中有人,教态温馨,合作探究,普遍长进。有的说。这些都与教师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精神、教育理念正确、教法得心应手等是分不开的。我颇有同感,觉得这堂课较好地解决了古诗词“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很值得借鉴。
  首先是这堂课较好地解决了古诗词教什么的问题。
  古诗词用的是文言,较长时期以来,文言诗文的教学关注的往往是“文言”层面,即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于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成了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这些古汉语知识。
  而在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性的时候,不少教师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又滑向了另一面:重“文”轻“言”。即课程目标的定位偏向于文化层面,试图通过学习文言诗文来传承深邃厚重的古代文化。这样的愿望自然没错,但在这种目的驱使下。文言诗文教学的重点却转移到了文章层面上,偏重诗文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恰恰忽视了文言诗文本身的特点。
  那么,文言诗文到底该教什么?一言以蔽之。应当“文”“言”并重。即追求古汉语语言知识与文章和文化的和谐,追求实和虚之间的理性契合。具体说来,“文”“言”并重应关注三个层面:文言(语言)、文章、文化,它们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也就是说,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诗文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诗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同时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指归。
  上面的教案及其公开课,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堂文言诗词鉴赏课,既从语言学层面(字词)和文化学层面(两篇作品的地位)进行了指导,更通过对诗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到了一条鉴赏文言诗词的路子,因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这堂课较好地解决了古诗词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老师都有体会,在那些重“言”轻“文”的日子里,文言诗词的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苦口婆心的串讲为主,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这种“牵牛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诗词的兴趣,而且还以消耗教师的生命为代价。而在重“文”轻“言”的潮流中。教师为了显示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又往往谈讲色变,导致形式主义的说唱表演、无限引伸等活动方式泛滥。这种“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生动活泼、热热闹闹,但活而虚浮,动而失效,原因是忘记了我们教学的是离学生时代较远。而且语体较难的文言诗文。
  文言诗文该怎么教?如果说文言诗文“教什么”应该是“文”“言”并重的话,那么,文言诗文“怎么教”就应该是“文”“言”结合。上面的教案及其公开课,就将两者结合得相当紧密。它以诗文本身为中心,结合诗文语境,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进而引导学生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而在结合的方式上,教师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不但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总之,这篇教案渗透了教师的教改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对古诗词教学的有益探讨。相信大家能从这样的教案中受到更多的启示,获得更多的借鉴。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