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鸿门宴》教学中比较的运用 鸿门宴素材运用

时间:2019-04-25 05:00:2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鉴别的基础,而鉴赏又是进一步的提高,它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学习中推广。   关键词:比较教学;导入设计;分析人物;细节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50-01
  
  《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历朝“正史”的先河,也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所以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如《鸿门宴》《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而这些文言文的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惑是,疏通了文字文本后,教师很少也很难再从文献文本和文学文本的高度,给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而且教学枯燥,学生兴趣不浓。所以,笔者在对枯燥的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和结构,对传统教法进行了反思之后,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何不将“比较”运用于其中呢?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鉴别的基础,而鉴赏又是进一步的提高,这样的方法,可以所读的作品有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
  下面笔者将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比较在教学中的作用。
  1.导入时运用纵向比较,激发兴趣
  教学第一课时,可运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两个成语导入。这两个成语“破釜沉舟”讲的是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在这一战中,项羽初步确立了其霸主地位,一步步走向他事业的顶峰。而“四面楚歌”讲的是垓下之围这段历史。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而这前后两段事之间仅仅才5年。短短5年,霸王其兴也暴,其亡也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对项羽人生的两大阶段纵向比较,水到渠成,不仅必要的课文背景已弄清楚,而且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人物分析时运用横向比较,深化理解
  在疏通文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之后,可指导学生分析人物,这应是传记文学教学的重点。我想可先让学生举出人物并归类,引导学生归出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接着又将双方归成主帅、谋士、壮士、奸细四类,这四类其实很有代表意义,他们反映出两个集团的群体面貌。经过参与讨论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可总结出两派各人的性格特征。
  当然这些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精辟准确。情节总离不开人物的表现,故事性作品的内容也要靠人物加以显示,通过人物优劣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确“鸿门宴”的必然结局,也能从“鸿门宴”的故事中推知楚汉相争最终情况--刘邦胜在策略,项羽败在轻敌。通过这种横向比较我闪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透,印象也更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也有帮助,真是快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3.细节之处运用相似比较,找出同中之异
  《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描写,不足30字,却是传神之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妙处,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拿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中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对比阅读。比较之后会发现司马光几乎全部继承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却删掉了“座次”的描写,作为同样伟大的史学家,同样伟大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这是一个很具研讨价值的问题。并且还涉及到古代礼仪中有关座次的知识,可给学生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在《鸿门宴》中本该坐最上位(坐西面东)的是沛公,然而项羽却自己坐了,由此可说明项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而更加使项羽的悲剧性格丰满而突出。所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实际也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真乃妙笔。而对司马光的删除原因的讨论,又可使学生发现,如果体裁、写作目的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鸿门宴》选自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当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刻画人物性格,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是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细小的座次了,这样看来,一个是写得精彩,一个删得合理。
  通过这样的相似比较,学生们有了这种运用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了解到内容相同,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表达方法不同的现象,是值得在文言文学习中推广和运用的。
  由此可见,比较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达到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的功效。其实在阅读中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从方法上看,可以是类比(即性质同类的文章的比较)从同中找出差异,如《屈原列传》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是传记,但写法上一个是寓议于叙,一个却是夹叙夹议。也可以是对比(即不同类文章的比较)从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如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而比较内容上看,又可以是文章内部的立意、选材、布局、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也可以是文章外部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作品的社会效果等方面的比较。
  不论运用哪种比较,只要用得得当,就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里完成学习的内容,同进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鉴别、归纳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相信在现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它也是有好处的,何不推而广之,将语文教学转换成比较研究呢!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