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的案例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探讨]

时间:2019-05-24 04:46: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1 陪读现象悄然出现�   “陪读” 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 ”、“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国内也出现了一批“陪读父母”,笔者就所在的城乡结合部高中进行调查:在2000年以前,陪读率基本为零;2001年至2003年,全校陪读率仅1%左右(主要集中在高三年级,高三年级陪读率达5%左右);而2004年以后,陪读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我校学生陪读率达23.6%,高三学生陪读率高达58.2%,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这些家长的“陪读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陪读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陪读现象的原因�
  2.1 陪读现象的社会原因: �
  2.1.1 对高考的期望: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惟一出路。如今升学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压力大,孩子考不上大学今后就难以立足于社会。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家长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帮孩子做一切事务,以保证孩子每天就是学、学、学。�
  虽然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面已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为改观。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72.3%,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录取率高达80%以上,高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迈入大学门槛,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无疑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态势似乎难以撼动社会积淀已久的传统成才观和用人观。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依然是学生家长们的梦寐以求;分数和升学仍是绝大多数学校、教师手中惟一有效的“指挥棒”;而一些用人单位的门槛也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水涨船高…… �
  2.1.2 经济条件的富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进入小康,他们有能力租房陪读,支付昂贵的费用。�
  尤其一部分母亲本来就是“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
  2.1.3 独生子女家庭:目前高中生70%是独生子女,大多家长认为:就这么一个孩子,再苦再累都是为了他,既然生养了她,就要力争让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做父母的哪能那么轻松?�
  2.2 陪读现象的学校原因 �
  2.2.1 学校的常规管理存在漏洞: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质量整体下降,学生参差不齐,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宿舍管理存在一些误区。随着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有些学生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待生活老师的管理有应付之嫌。在宿舍熄灯之后,仍有少些同学侃大山,直接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甚至溜出去上网吧。 �
  2.2.2 学校食堂的伙食成问题: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固然不能图物质享受,但家长、学生认为花了同样的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况且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在生活上给予照顾,陪读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
  2.2.3 少数学习不自觉性的学生: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老师有时也是爱莫能助,在多次教育以后,效果仍不显著,学校老师也没办法,把这个“包袱”丢给家庭,让家长来加强监督和管理。 �
  2.3 陪读现象的学生自身原因 �
  2.3.1 学生自立自理能力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却是独生子女,自主能力差,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独立意识差。�
  2.3.2 对学校的管理不适应:由于升学的压力,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由于在校上晚自习的“不自由”、“不习惯”也导致部分学生退宿,自己租房,让父母来陪读。 �
  2.3.3 少数同学的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在金钱大潮的冲击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有些人没有文凭照样赚大钱,对少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文化知识毫无兴趣。好逸恶劳,易受社会复杂环境乃至不良风气的影响,沉缅于网吧、游戏机室、吸烟、打架、斗殴、早恋、辜负家长的一片期望,家长陪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3 正确看待陪读现象 �
  3.1 陪读固然有一定的好处:有一个农村孩子,现读高中一年级。父母为了让其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学校附近找了一间房子,由母亲负责他的吃住。半年来,他在母亲的监护下,进步都很快,现已由往常的中下等成绩变为中上等成绩。成绩的取得都与母亲的陪读分不开。因为有母亲的陪读,他能按时吃饱饭,按时作息。另外陪读也有利于督促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和学校共同加强管理。 �
  3.2 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考大学是孩子惟一的出路。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有些家长就选择了陪读。这些家长,连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这种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证孩子每天就是读书学习。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实在是害处多多。�
  3.2.1 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全了,对学习有没有帮助很难说,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还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有报道说某高校一名才华出众的男生,在出国读研时要求带母亲一起去,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亲陪读的,以至于他到了20多岁还没有洗过袜子,没有了母亲,他到国外根本无法生活。希望家长们能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其次家长陪读还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则会与此矛盾,影响孩子成长。 �
  3.2.2 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陪读就要租房子,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学校宿舍的价格贵得多。而且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得在这儿陪着,这样势必会影响他(她)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一些必要的麻烦。有的同学肯定会因此担心学习学不好,对不起在这儿陪读的父母,在心中形成无形的压力。 �
  中学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宿舍里的集体生活,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失去了集体生活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不仅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负责的人。父母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包揽下来,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况且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孩子非常渴望独立,父母陪读往往会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和矛盾中,影响成长。�
  4 陪读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
  4.1 要改变成才观: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的人才观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成才标准惟一化,把成才与学历文凭等量齐观;成才途径单一化,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
  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变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从昔日的单纯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观,并多次使用“各类人才”的概念,强调“人人都能成才”。 �
  对历经十载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讲,能考上大学固然很好,但考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成才之路从此断绝。上大学并不是惟一的成才之路。须知,学历文凭之于个人,只是其经过人才生产程序的一个证明,并不能等同于其真正的价值。有学历文凭的人,是否可以被称作人才,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干事、会干事。人才的存在,本来就是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与其他人相比较的结果。 �
  在今天,上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成才的道路是多元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不仅需要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实际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及时更新知识,才会成为有用之才;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尽管昨天还是人才,今天就难说不会遭淘汰。对孩子的教育应把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
  4.2 学校等教育部门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氛围,硬件软件设施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及家长。如在管理上要科学化,生活上人情化,让学生不会感到在家现代化,在学校是上世纪的生活。
  4.3 家长要改变方式: 首先.必须亡羊补牢,将保姆式的陪读变为自护能力的培养。家长要教给孩子面临各种各样局面下的应变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护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安全自救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要经常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孩子辨明是非,主动远离险境。一旦孩子自控能力加强了,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在学校融入集体生活。�
   其二.将灌输知识式陪读变为培养能力式陪读。现在的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高,辅导孩子没有问题.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给人鱼不如给人渔。”家长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独立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既注重知识进步,更注重道德品质修养。诚然,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从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前途的角度出发,家长陪读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看到.家长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来陪读的同时,要端正孩子学习的目的。要注意孩子健全性格的培养,千万不要把陪读变成孩子不堪承受的一份过于沉重的爱。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