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使语文课真正有效:智慧云课堂

时间:2019-05-12 04:49:1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理答,虽然《现代汉语词典》尚未“名正言顺”地给予它一个解释,但也应该不算是一个新名词了。那么什么是理答呢?华东师大崔允�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回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如此说来,教师在课堂中的肯定、否定、引导、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行为,都应该属于理答的范畴。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已经明确指出:对知识性提问的回答,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反馈。对理解性、感悟性提问的回答,要注重过程,采用追问、延时反馈等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培养创新思维。这里虽也未见“理答”一词,但是完全可以,而且很明显,理答所指向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知识性的和理解性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内做到智慧理答,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不必繁言了。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内“理答”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评价及时、准确,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评价是个非常大的概念,涉及各门学科的方方面面,语文课堂评价便是其中一种,是理答行为在语文课堂中的呈现。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回答的有关知识性的问题要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明确把握知识点的正误,不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甚至接受错误信息。
  下面来欣赏一位青年名师执教《搭石》一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读课文特别认真,什么是搭石?谁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应是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有,他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生:他总是还没到停的时候就停了一下。
  师:停顿上有问题,请以后改正,好吗?他有个字音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
  师:认真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了。刚才他把“二尺”读成了“两尺”,一起来读。
  生(齐读):二尺。
  师:再读。
  生(齐读):二尺。
  师:对了,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间”变红)这个字是多音字。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准确,他读的是几声?
  生:四声。
  师:对了,读给大家听。
  生:间(jiàn)隔。
  师:一起来像他这样读。
  生(齐读两遍):间(jiàn)隔。
  师:它还有一个音,谁知道?
  生:间(jiān)。
  师:组个词,好吗?
  生:黑白相间(jiān)。
  师:应该是黑白相间(jiàn)。平常我们经常说的时――
  生:时间。
  师:再读课文里的字音――间(jiàn),读词――间隔。
  生(齐读):间隔。
  师:“间隔”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
  师:课文里指的是距离,是什么之间的距离?
  生:是搭石之间的距离。
  师: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她。
  再来看看另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秦兵马俑》片段:
  师:你对哪一种兵马俑最感兴趣?自己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生:我对老战士最感兴趣。因为老战士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非常勇猛。
  师:你能把老战士的勇猛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老战士的句子)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位对敌人充满仇恨的老战士。
  生:我也喜欢老战士,因为这是个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师:你也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你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充满了崇敬之情。让我们一起带着崇敬之情来读这一句。
  (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第二句话)
  生:我喜欢的是新兵,他一脸稚气,感觉很活泼、可爱。
  生:我喜欢战马,他们一匹匹膘肥体壮,竖耳瞪眼,我仿佛看到他们只要一拉缰绳,就会在战场上奔驰。
  师:说到马俑,我想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时曾摸着马俑说:“我真担心他会不会踢我一脚!”多么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啊。这就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巨大魅力呀!
  师:古代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把他们写活了,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他们读活。
   第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错误,包括读音、停顿,马上作出反应“同学们听出来没有,他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一问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点,既帮助那位朗读学生纠正了错误,又使大家牢固掌握了“间”的不同读音,字词教学重点已不留痕迹地得到了落实。而第二位教师更是借助巧妙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恰到好处。
  二、引导智慧,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引导,顾名思义是“指引,诱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要不留痕迹,以智慧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下面就校内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长城》一课,略谈“引导”。
  1.追问及时
  (当学生从图中认识了长城的垛子、�望口和射口后)
  师(指图):长城这边有垛子,这边没有,为什么呢?
   (有学生举手了)
  师(用眼神示意不急着回答):我们再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马上去看课文)
  生1:“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师:原来打仗时可以用呀。长城打仗时有用,可以呼应。还可以――
  生2:可以驻扎军队
  师:驻扎军队就叫――
  生(齐):屯兵
  师:哦,长城这样设计既可以用来――,又可以用来――
  这真是――
  生(齐):一举两得!
  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眼神、手势进行追问,没有教师那句“我们再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恐怕不会去关注文本,而是脱离文本谈开了。对于一位年轻教师,恐怕还不一定知道如何收场。
  2.反问有力
  与上面一个环节效果相反的课堂片段,请看:
  师:刚才我们已经感受了长城,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你脑海中的长城?
  生1:(读句子)
  师(轻轻地,并没有强调):课文中的词语。
  生2:(又是读句子)
  师:你找的也是长城的样子。
  生3:(再一个找句子读)
  师:哪个词语呀?
  生:气魄雄伟(师板书)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时,学生可能并没有听清楚。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都是陌生的。教师上课语言稍轻一些,或含糊一些,学生不一定明确老师的问题指向。当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时,怎么办?教师不能这样轻轻的一句话过去,应该反问“你找的是词语吗?”,这样一强调,学生必然心领神会,也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三位学生还是重复着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方式――找读句子。这儿似乎是绕了个大圈。而教师的那句“你找的也是长城的样子”更是让人摸不着边儿。这便是一种无效的理答。
  3.探问巧妙
  师:(媒体呈现长城图)谁能上来指出图片中哪里是�望口,哪里是垛子,哪里是射口?
  生1:(上去边指点,边说,但是�望口和射口搞错了,垛子也指错了。)
  师:指对了吗?
  生2:(又上去指,但还是不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我们来读读句子,便知道对了吗。
  (生马上读句子)
  (师再次请生上前指点,这次对了。这时,媒体出示这三个词语,而且都是对号入座。)
  此环节中,当学生不能找到词语对应点时,教师没有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试探性的一问“有不同意见吗?我们来读读句子便知道”。学生一读课文,恍然大悟。虽然,这位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向我们呈现的理答可能还谈不上“智慧”,但是,有效的痕迹还是有目共睹的。
  理答是一门艺术,充满智慧、情感、技巧,它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的生成。智慧理答,使语文课真正“有效”,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追求的。
  (责编 张亚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