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的位置关系【由一道题看学生对三视图理解的误区】

时间:2019-04-22 05:03:4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三视图是数学新教材新增内容,是立体图形的平面化表示.教科书仅仅给出了投影和三视图的定义,举的例子也是很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圆台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体等.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给定几何体画三视图问题不大,但是给出三视图要求还原几何体后进行面积和体积计算时,学生容易出错.纵观历年高考题,对三视图的考察恰恰侧重于后一种情形.下面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例】 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画出该几何体的直观图,
  并求其表面积.�
  
  大多数学生的解答为:�
  
  图2
  经分析该几何体为正四棱锥,如图2,其中侧棱长为3,底面正方形
  边长为2.�
  故S�侧=4S��△OAB�=4×12×2×(3)�2-1
  =42,�
  S�表=42+4.�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将侧面
  三角形误看成了正视图和侧视图,这是对投影的定义理解不透造成的.�
  
  事实上,分析一下还原之后的正四棱锥,
  便得到它正确的三视图应为:如图3,
  取AB中点M, CD中点N,正视图为△OMN,
  即过该棱锥高的中截面.
  同理,侧视图为连接BC、DA中点与
  顶点O得到的三角形.
  俯视图:正方形ABCD,包含对角线.
  �
  图3
  这样,正视图与侧视图中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即为正四棱锥的斜高,�
  故S�侧=4×12×2×3=43,�
  S�表=43+4.�
  教学建议:现行一些教科书未讲画三视图的一般方法,所列举的画、补画或判断三视图的例子,均在分析所给几何体的特征后,直接给出三视图.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也很正常.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培养起来,教学时若能适时借助多媒体或实物教具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类练习】�
   1.如图4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若它的体积
  是�33,�则a= .�
  
  图4
  分析:该空间几何体为一个倒放着的直三棱柱,直观图如图5所示,a是侧视图的高,�
  
  图5
  则V=12×2×a×3=33,
  �故a=3.�
  
  2.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6所示(尺寸的长度单位为�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m�3�.�
  
  分析:不难发现该几何体即为一个三棱锥,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将题中数据还原到对应的几何体中.�
  
  图7
  由正视图和俯视图分析得到,三棱锥侧面PAC与底面ABC垂直
  ,AC=4��m� ,再结合侧视图可知,底面AC边上的高为3��m�,三
  棱锥的高为2��m�.
  �故该棱锥的体积
  �V=13S��△ABC�h�
  =13×12×4×3×2=4(�m��3).�
  
  (责任编辑 金 铃)
  
  
  (上接第26页)�
  
  鉴别两个角是不是对顶角的关键之一是两个角是
  由两条直线相交而形成的,因为由两条直线相交保证了所形成的角有公共顶点;关键之二
  
  
  是两个角的两边无公共边.如图中∠1和∠2也有公共顶点O,但它们有公共边OB,所以它们不是对顶角.�
  鉴别两个角是不是对顶角的关键:①两个角是由两条直线相交而形成的;
  ②两个角的两边无公共边.�
  五、比较课件制作常用的三个软件�
  �几何画板、演示文稿PowerPoint、动画制作Flash,在数学课堂中最适合的还是几何画板.动画制作Flash较难,对我们这些初涉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农村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演示文稿PowerPoint虽然比较常用,但对数学课堂来说,制作图形、算式有些不方便,并且它的编辑和幻灯片演示属于不同的页面,在演示状态下不能对课件内容做修改,这难以满足数学课堂中经常要将题目变式、图形变形的要求,所以在演示文稿PowerPoint�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往往要制成好几张幻灯片.每切换一张幻灯片,必然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停顿,增加理解题意的难度.而几何画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就像一个电子黑板,可以随时在上面添内容、画图形,也可以对自己原来编辑好的内容随时进行修改.通过制作动作按钮,可以将教学内容按需要隐藏或显示,一个页面可以容纳很多很多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制作一些图形的动态演示,如轴对称、中心对称、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出函数的图形、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方便将图形变换,利用软件中精确的计算功能探索图形的性质等等.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时,�
  
   图1 图2 图3�
  需要通过测量图1中的线段AB、BC、DE、EF的长度,计算ABBC、DEEF,比较ABBC、DEEF的大小关系,�
  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再将图1变式为图2、图3, 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测量计算功能,可以做到测量、计算准确无误,避免目测的误差影响结论的推导.另外还可以通过拖动DF,即可实现由图1到图2、3的变式,方便快捷,直观形象,这些是其他软件难以做到的,也是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