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下开发蕴含风险 外地人在上海买房条件

时间:2019-03-12 04:39:3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地面上除了人和建筑,什么都没有,城市显得宁静而单调;在地下数十米到数百米处,立体网络空间错落有致,多层次的地下管线与附属建筑物、交织的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的地下“高速公路”在不同的层次各就各位,按部就班地运转着……
  这是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中呈现的地下城市“锡安城”的图景,对于上海的规划者来说,这也将是未来上海的景致。
  12月2日,世界上最大一台盾构已由上海隧道股份公司从荷兰引进,运抵上海。这台盾构直径达14.87米,相当于 5层楼房高,经隧道股份改制和装备后,将用于中环线上中路越江工程施工。
  在技术支持下,上海的规划比科幻片里更加真实。2004年10月出台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显示,到2010年,上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渗透到交通、防灾、景观和环境、能源供给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轨道交通、地下立交、地下道路、越江隧道、地下车库、共同沟等各类地下构筑物,将成为“地下上海”的有机体。
  “人在地上、车在地下”、“人在地上、物在地下”,将成为未来上海的理想状态;而未来的上海,也将会有地上、地下两张城市地图
  然而,在热衷于探究地下上海的“商业价值”之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地下空间开发还蕴含着风险。
  
  地质风险
  
  2004年10月25日晚8时40分左右,正在进行开挖作业的上海中环线北虹路地道工地发生基坑坍塌事故,坍塌范围长近40米,深约10米。
  9月25日,番禺路地下自来水水管爆裂造成路面塌陷。
  7月23日,浦东茂兴路一个多月里发生第二次地面塌陷事故,由于地下自来水管突然爆裂冲毁路面地基,马路上出现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黑洞,近10米长的路面地基发生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是几年来人们日益熟悉的字眼,为了遏制地面每年1.5厘米的沉降,上海已对摩天大厦限高。但是,人们无法想像来自地下的威胁究竟有多大。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使得地面沉降已成为上海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
  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提供的材料显示,上海地区是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平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75米范围内,主要由黏性土与砂性土组成,尤其是40米以上的上层更是以饱和的软弱黏性土为主,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营期间,容易遭遇地面沉降、砂性土、粉性土的液化、浅层天然气、软上等问题。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面沉降和水资源研究所所长严学新的记录显示, 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地铁一号线平均沉降量为13.96毫米;地铁二号线平均沉降量是14.25毫米,而延安东路隧道2000年4月至2000年11月的沉降量为18.15毫米。
  数据表明,地铁与隧道的沉降量总体上要较道路工程大得多,而且沉降数值随时间增长平缓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测算,地铁修建产生的地面沉降已达20―150毫米。“实际上,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造成的沉降差也是存在的。”
  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教授李文艺预言的未来上海面临的十大潜在灾害考验中,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灾害位列其中。
  
  整体规划缺乏
  
  尽管学界还存在争论,但是地下空间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争论使得地下空间变成了一个敏感话题,但大家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开发与否,而在于怎样开发,”一位专家这样描述围绕地下空间开发的争论。
  2004年10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两院院士就上海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工程效应与地质灾害防治,向上海市政府建言献策。
  尽管技术观点不同,但专家们还是在大方向上达成了共识:必须建立风险机制,把勘测、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作为防灾的主要措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现有地下空间基础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为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进行总体合理规划,最有效地进行不同建设带与功能设施的布局,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地质一一生态环境效应。”卢耀如说。
  卢耀如一语中的,实际上,刚启动的上海地下空间规划中,竖向规划依然处于空白。对于地面下的空间安排、层间功能,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而这也正是国内研究的空白。
  “大规模的地下开发技术,对现在的上海来说已不是问题。”古稀之年的王振信是上海最早的隧道专家之一,在接受《嘹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一再肯定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水平。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并不缺乏克服地质风险的技术,而是缺乏对普遍技术开发和实施的统一协调和规划。
  目前,在地下空间领域,规划局、建委、科委、人防都有科研投入;地质调查研究所、市政工程规划院、各个区政府都在做前期勘测和规划;隧道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院、地下建设设计院都正在各种地下工程中承担设计任务。
  各行业按照各自的发展需要自行建成的地下建筑,缺乏整体性,彼此不协调,更不用提综合效益了。
  
  谁来掌管地下城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将是上海地下空间开发最大的后遗症。”作为上海申通集团的技术顾问,王振信经常碰到很多技术之外的问题。
  地上土地价格节节攀升,地下空间“谁开发、谁受益”显然已不合时宜。正是这种缺乏立法导致的产权模糊,带来了多重利益的碰撞和矛盾。
  全面规划、加快立法、确定管理,这些非技术层面求解才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所在。
  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副所长赵卫忠2000年主持了一项题为《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立法研究》的课题,探讨在现有法律体系下,上海市如何示范性地解决地下开发中的产权和管理之道。
  虽然课题完成已经4年,但地下空间管理立法的步伐依然没有跟上,4年前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课题里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中的问题,既是在无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的多头管理,又是由此造成管理无序与混乱的无人管理:市政工程局管人行过街地道、越江隧道等基础设施类型的地下工程,市建委管地下管道建设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市民防办管民防工程。
  由于缺乏沟通与联系,常常出现这样的的情况: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却已经造好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而改道又大量增加成本。
  如果不是地上、地下一体开发建设的工程,而是单独建设地下工程,应该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接受申请的部门根据什么来核发规划许可证,如何发放规划许可证,都还不明确。
  此外,由于现行法律未对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投资者建设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后拿不到产权证,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民资进入。
  2010年并不遥远,如何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将是上海市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
  据悉,目前国内已有30个城市将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地下空间开发纳入城市规划。作为先行者,上海在地下空间开发上的每一个措施都将为各界所关注,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