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细节 [重顽细节 幅索原初]

时间:2019-01-23 04:57:2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诗主情,惟至情才能出诗,惟至情才能感人,从而达成诗的社会价值。情何由生?从根本来说,是诗人自己对自身生活实践经验的心灵观照,由感受而感应、感悟。向感情高度升华为诗,向知性高度升华为哲理。当然,这种情与理的升华不是单线的,互不相关的,而是两者相互矛盾运作的结果,而其共同的倾向,却是一致的:向共性发展。走向普遍化,也即趋向社会约定和历史积淀的公众的定势的共性感情和普通的理性认知。而诗如果只知重复公众化定势化的共性感情和人人皆知的泛化了的道理,诗就失去了感情的新锐锋芒和知性的穿透力度,也就无法感人、服人,也就怎么也不能叫做好诗了。这就是那些政治诗、口号诗、概念诗、泥古诗之不受欢迎的原故。
  由此我们可以探求出几条规律:
  1、情有个性、共性之分。写诗应侧重个性感情的抒发。
  2、个性感情,多系本身生活实践的心灵反映,属原生态感情。
  3、从诗的接受者来说,面临诗人的原初感情,才能有新锐感、顿悟感、认同感,才能受到感动和启发。
  4、虚化、升华了的原生态感情,因来自生活实践,因而能以实生虚。如画黄山云雾。不在云雾中画出一些峰峦郁勃奇幻之势,则云雾便无个性。一片浑茫,看不出黄山与其他山峰云海的区别,此画便是败作。
  因此,写诗就应该注意生活细节的表现,细节是个性感情抒发的基座。独创、独到、色彩鲜明,足以沁人骨髓的这种原生态感情,只有靠细节的依托,才能向别人的心灵传达。
  举例来说,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如果没有“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顾我无衣搜尽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这类足以证情、传情的细节抒叙,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后世读者印象最深、传颂必道的也正是这些句子。近读蚌埠诗人刘华诗集,其中也有一首悼亡诗《临江仙・悼爱妻王瑞云同志》:
  “海阔凉涛拍岸,芦深涉水藏身。风狂雷激雨倾盆,恨离双泪眼,一顾一销魂。五十四年患难,夜阑相数家珍。而今卿自出凡尘,长淮孤月在,空照泪淋人。”
  其注云:“一九四六年秋。蒋军疯狂进攻。爱妻怀孕,撤至苏北黄海之滨芦苇丛中‘打埋伏’,余继撤,泪别。”正由于这一生活细节是他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所寄,该诗也正由于运用了这一细节,才真实生动地完成了他原初感情的有力传达。反之。如果没有细节描写,那么“恨离双泪眼,一顾一销魂”的进一步的抒情句,就不容易取得读者的认同感,而被感动下泪。下半阕,如果没有“夜阑相数家珍”,这样的动作性实写的细节,那么“长淮孤月在,空照泪淋人”这样极好的借喻意象,也就会减色不少。这就是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开实据难为信,实在虚中更有神。细节出个性,是原初感情的基座,有细节。那些虚化了或喻象化了的抒情句,也就坐实了,升华了,百倍增添了感染力度。
  当代著名学者朱寿桐教授。在其近作《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中说:“一般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一定的人生体验。人生体验的有效性原则表明,文学创作最需要的是那种深切到作家生命记忆和原初感动的人生经验的积累,这是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之所以恒久的重要原因;任何一种预设的、有目的的急功近利的生活体验,都无助于文学品质上升。”
  本文所说的细节,正是指那种深切到诗人生命记忆和原初感动的人生经验。现在我们读诗,常常特别强调诗意的升华,强调诗的最高境界,强调神韵、风格,也就是重虚、重神、重味。这并不错,而对实在的生命记忆和足以传达原初感动的人生经验细节,却常加漠视甚至排斥,这就显得片面了。因噎废食,因逐末而彻底舍本,后果可知。而这一点。当代诗坛尚未注意及此,也不知此言当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