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差异分析] 2018经典诵读大赛视频

时间:2019-07-21 04:59:3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自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经典诵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愈加紧密。许多学校将经典诵读教育课程化,将之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之列。在学科教育中,与经典诵读教育关系最为直接的当属语文教育。经典诵读教育无论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已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教学。这对于推动经典诵读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都有积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厘清语文教育与经典诵读教育在价值取向、教学重点、实施途径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语文教育与经典诵读教育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育的多重价值取向。一方面,语文教育追求“能”的完善,即要让学生掌握与祖国语言文字有关的基础知识,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i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追求“智”的发展,即要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同时,语文教育追求“情”的陶冶,即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人类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语文教育的多重价值取向说明,语文绝不仅仅具有情感陶冶与人格塑造的功能,它还担负着传播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代佳作,在语文教育中都必须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素材,为其所用,借助于这些经典著作教会学生准确、流畅地进行社会交际与思想交流。
  与语文教育相比,经典诵读教育更多地关注中华经典在“人格塑造”“文化传承”“中西文化互补”等方面的价值。它更强调中华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世界文化建构中的价值。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经典诵读教育的首要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少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追求,多的则是对于经典的文化性追求。
  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决定语文教育与经典诵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但也相去甚远。语文教育可以借助于经典诵读更好地实现价值追求,但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诵读经典。经典只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之一,诵读也只是语文教育的方法之一。反之,经典诵读教育对于文化价值与人格塑造的追求,绝非语文教育可以一力承担,单独实现。它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合力的共同作用。经典诵读教育的开展要以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作为基础,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语文教育。因此,任何将语文教育与经典诵读教育等同看待,甚至认为经典诵读教育只能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想法都是偏颇的。
  二、“诵”“读”重点的差异
  何为“诵”?《说文解字》上说:“诵,讽也”,“讽,诵也”。“诵…‘讽”互训,但却存在差别。《周礼,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指出:“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更注重语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上的高低起伏,韵律节奏上的和谐优美。它既不是简单的背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朗读,它更关注诵读者的语感及对文本的理解。
  经典诵读教育正是抓住了“诵”的这一特质,强调以“诵”带“读”。在“诵”中体味中华经典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在“诵”中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诵”中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互动。而从“中华诵”系列活动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典诵读教育中的“诵”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文化体验的方式与文化交流的手段,更是民族精神呈现的方式。
  在语文教育中,有关“诵读”的要求包含在“阅读”课程目标之中。从古至今,诵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之一,也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诵读的要求共有五处。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分学段细化了对诵读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要求最高,即“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透过这些要求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中的“诵读”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诵”往往是为“读”服务的。一方面,“诵”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古今中外优秀诗文,“诵”作为一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诵”的过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注意声调与节奏,“诵”作为一种方法成为阅读方法的一部分;同时,“诵”的标准是逐学段提高,且必须与学生总体阅读水平相适应,这也是为阅读教学循序渐进开展服务的。可以说,虽然语文教育经典诵读教育都强调诵读,但语文教育更希望通过“诵”这一手段,切实提高学生
  “读”的能力,“诵”只能是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而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
  三、实施途径的差异
  在语文教育中,诵读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学校语文教育为中心。语文教育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其中,学校语文教育是核心,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也是提高全民语文素养的最根本途径。社会语文教育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与补充,家庭语文教育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准备和深化,它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独有的教育优势。诵读作为语文教育内容之一,无论是诵读方法的指导,还是诵读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都必须以学校语文教育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语文教育进行。家庭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中的诵读活动更多地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拓展与延伸。
  相比之下,经典诵读教育更是~项社会工程,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典诵读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配合、家庭的重视,以及社会科学界的研究与指导。教育方法、语言指导、社会影响以及群众参与是促成经典诵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经典诵读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只是经典诵读实施途径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经典诵读教育融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将其作为一项提高全社会人文素养的文化工程。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