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探析]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时间:2019-02-10 04:55: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观念 改革 创新 主动性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培养的好坏,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鉴于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全新的、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育观念,并对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旧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本位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2.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才能对事物有更充分的认识,促进自己的发展,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即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优化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优化教学关系。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益。
  2.优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分年级、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总的目标,又有教学课时目标,如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恰当、完整,要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
  3.科学编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易于学习接受。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大胆运用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以旧的教学方式施教于新的教学过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优化教学手段。“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今天语文教学的需要。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并且要讲效益。坚决摒弃那种为用而用的思想,从而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点缀。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即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及学习方式的互动、开放和创新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美感,充满智慧。向学生提出挑战性、激励性、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及学习方式的互动、开放和创新。
  四、树立现代育人观念,即教师要树立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变革,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所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学模式和原有教案设计的束缚。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实践、体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学生善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做法。
  综上所述,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澄城县冯原职业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