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互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19-02-10 04:44:4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教育的新思维、新理念深入人心,我校今年开提出“两个为主,两个互动”的教学模式,大家通过探索应用,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要实现有效互动,关键是教师设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互动 创设情景 联系生活 引导质疑 适时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做”“做反复”的办法,以期达到知识的巩固。这种封闭、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越学越被动,越学越厌学,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越来越没有活力,越来越没有灵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看起来比较高,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好,但成绩中的自主成分含量不高,发现问题及创新能力都不强。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教育的新思维、新理念深入人心,我校近年开始提出“两个为主,两个互动”的教学模式,大家通过探索应用,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
  建构“两个为主,两个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种新型素质教学机制,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从而实现“三维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要实现有效互动,关键是教师设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从而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下面是笔者在自主建构“两个为主,两个互动”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动机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地位,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都能找到理论根据,实在令人敬佩。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将外在的学习任务驱动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尤其是导入新课的情景创设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能获得良好效果,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关键在于导入是否得当,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把学生引领到文章的意境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可采用作者简介或历史背景,也可以讲述课文中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环境及课内外情景的描述为导语,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展示网络视频中的某一个片断。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又如教诗《乡愁》,我先放了轻轻的诗配乐录音(有时自己来一段诗朗诵),很快那思乡的曲调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又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前先让学生说说儿时最喜欢的游戏和爱去玩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一堂课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很好的有效互动。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悟语文魅力
  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语文教学应充满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阳光雨露,在生活中体味语文的生命活力。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科书中的文章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读《那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谈谈家乡的变化,特别是你儿时最爱去的地方的变化及其感受。这样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是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问题。又如教《金色花》时,当学生分析了诗中的孩子为妈妈做事不图回报后,我马上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参考这几个题目来说:1.妈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2.我们是怎样报答妈妈的?3.你有没有让妈妈伤心过?4.怎么可以让妈妈多微笑?……题目打出来后,本来喧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静静地在回想――感受母爱,默默地在找寻――回报母爱。接着,手慢慢举起来了,包括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他们的情感被触动了。
  此外,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抽象性,不像其他学科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随着多媒体走入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贴近生活的挂图、标本、模型、影视歌曲、诗歌谜语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领学生真切地走进文章的生活意境中。如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可配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用形体语言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心中的无奈”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都受到刺激,从而,让学生对生活情景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释疑的互动过程中激活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两个为主,两个互动”教学模式,意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释疑,把学生的好问、好奇诱导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两个为主,两个互动”是一种体现民主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升创造性思维品质。这要求教师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深化“互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从学生的质疑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得到培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质疑:
  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教《斑羚飞渡》一课时,出示题后,就问看了这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立马质疑,斑羚是什么动物,它们为什么要飞渡?怎样飞渡?这些问题正是读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从课文重点句质疑。因为课文的重点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其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重要作用。如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花儿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非常有意义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3.从课文内容质疑。学完《斑羚飞渡》教师可故意问,斑羚是动物,但文中哪些地方令你不可理喻?刚一说整个课堂便热闹起来,有的问:“斑羚会数数吗?它们怎么知道老年一队少出十来只呢?”有的问:“斑羚飞渡需要不少时间,此时狩猎队可以开枪打它们,猎狗也可以捉它们了,而羚羊又是名贵药材,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利益,为什么只是看着也不动手呢?”我笑着问大家:这些问题可难倒我了,大家想这些问题怎解决?这下可热闹了,连平时少出声的学生也争着说:“动物世界也有通人性的地方,这有什么奇怪的。”“也许是狩猎队的人被这情景震撼了感动了,也许是他们良心发现了。”能这样质疑,还要靠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质疑。4.从主题方面来质疑。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文中,教材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一词,解释为“梦醒”,提出不同的看法。还有,在一些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如《孔乙己》结尾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如何死的?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做好“导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起来。
  四、适时评价,激励每个学生参与互动,且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有时我们听课,会有两个极端:一是听学生回答后,一句“好,请坐下”就算了事。另一种是不管错对,都让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错对与否,不清不楚,更不会知道错在哪,好在哪。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评价。一堂好的师生互动课,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态度,学习发展。我认为:1.评价要有准确性。评价要中肯,语言要委婉,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知道错对,错在哪里,对在哪里。教师的评价直接引导学生做人的方向,没有准确性的评价是负迁移的评价,教师应通过准确评价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格物致知,“学会做人”。2.评价要个性化。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要多鼓励,多挖掘闪光点,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对优秀学生多“挑刺”,严要求,勉励他们精益求精,即:评价要因材施评价,要以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原则。3.评价主体要体现“两个为主”。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同学之间可以互评,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通过互评,深化互动,实现教、学两相长。4.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评价可用准确的表述、深情的赞美、幽默的语言、举手投足、一个首肯、一个眼神,有时无声胜有声,这需要教师掌握好评价的尺度及艺术性,使最简单的评价发挥最佳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语文的学习乐趣;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利用发展评价,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必要条件,也是建构“两个为主,两个互动”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情感交融,相得益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孙勇.《新教能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初
  探》.《语文教学通讯》.2009.11
  3.李永伟.《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之友》2004.10
  工作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中心初级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