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句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时间:2019-01-23 04:57:0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欧阳修《六一诗话》讲到一个故事:有人偶然得到杜甫诗集的旧本,字多脱漏。翻到《送蔡都尉诗》,其中有句“身轻一鸟□”,脱漏了一个字。他就与几个朋友猜用一字补上。“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
  欧阳修讲的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它生动地说明:当诗句在描状人物动作时,要注意选用一个最能表达诗意的动词。杜甫这句诗的本意是在描状蔡都尉高强的武艺。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他人补上的几个字,确实都不如“过”字恰当。在此句中,“鸟”的后面应该接一动词,而“疾”是形容词,接在“鸟”后不妥当。“起”、“下”、“落”三字,虽是动词,但只是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不能很好地表现武艺高强之处。“度”呢,也是动词,但它是写鸟从此处飞向很远的彼处,用来形容蔡都尉的练武动作,明显不恰当。而“过”虽然是一个平常字,但它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蔡都尉武艺高强,纵身一跳,又高、又快、又轻,就像一只鸟从人们眼前飞过一样。
  其实,我们写诗,不仅是描状人物动作,要注意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就是描状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如果能注意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往往会把没有生命变成有生命的,把没有意识变成有意识的,马上使事物人格化,使诗句鲜活起来。古人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这是唐人郎士元七绝《柏林寺南望》的最后两句。雨后初晴,天更蓝,气更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山峰的棱角自会显得更加清晰明朗。诗人没有用“衬出”、“现出”,而是选用主观能动性很强的“画出”一词,喻云天为画家,赋造化以生命,这就把大自然写活了。它写出了山峰的秀美、造化的奇妙,更透露出诗人的无比惊喜。
  君去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这是唐人杜荀鹤五律《送人游吴》的首联。苏州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建在河沿上的,这是一道独特景观。但要用诗句描绘出来,并不很容易。杜荀鹤选用了一个“枕”字,就十分简炼而又十分形象地把这独特景观勾勒出来了。这一个“枕”字,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是比喻,将河岸比喻为枕头;二是拟人,将房屋比拟成睡在河沿上的人。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再换不出第二个更好的动词来。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这是宋人李弥逊七绝《春日即事》开头两句。落花狼藉,已是暮春景象,加上不停的丝丝细雨,更容易撩人春愁。诗人却用了一个动词“网”字。好像丝丝细雨织成了一张大网,要把春天网住,不让它离去似的。这个“网”字,不仅赋春雨以生命,写出了诗人的新奇想象;而且寓己于物,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丝丝细雨上,写出了诗人伤春、惜春,希望将春留住的惆怅情绪。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
  这是宋人萧德藻七律《次韵傅惟肖》的首联。秋本自来,如何“唤得”?蟋蟀无知,又岂知“唤”?诗人偏用一“唤”字,好像蟋蟀多事,有意地将秋天“唤”来人间了。诗人心绪不佳,秋来有些烦事闹心。但用一“唤”字,令人顿觉妙趣横生。不仅冲淡了恼人情绪,而且显得幽默风趣,诗意盎然。
  杨万里不知是不是受了萧德藻的影响,他在七绝《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四)中写道:“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秋不是蟋蟀“唤”来的,斜阳也不是蝉“吟落”的。杨万里偏要说是蝉“吟落”了斜阳,而且“吟落”了还“未肯休”。诗人并非糊涂到真的认为如此,只不过是要借此写蝉叫得太久了,太令人心烦意乱了。他将自己的烦恼之情以幽默风趣写出,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他的七绝《舟过谢潭三首》(其三),大约是受到唐入郎士元“画出西南四五峰”的启示,他在末二句写道:“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山石的皱褶,一般情况下是难以看见的,只有在阳光的直接映照下,才会一一显示出来。但诗人没有用“映”,也没有用“照”,因为那太一般化了。他选用了一个主动性很强的动词“拈”字,好像斜阳是有意识地将山的皱褶从暗藏之中轻轻地提取出来了,显得新颖生动、趣味无穷。
  如果说上面的几个例证在选用动词时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么,我们再看看宋人陶弼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用白描的手法,来描状客观事物的: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这是他的七绝《碧湘门》的最后两句,描绘的是他站在长沙城门碧湘门上凭高远眺所见到的情景:一行飞鸟从上空飞过,飞向远方,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草天相接的天际;地势低平而江水浩瀚,水山相涵,倒显得江水好像要将青山吞没似的。为了描写这一景象,诗人选用了“没”和“沉”两个动词。飞鸟“没”草,前面再加一“疑”字,说明并非真的鸟没于草中,而是通过这个“没”字,生动地写出了鸟行渐渐消失于天际的过程,更加突现出天势的迥远与辽阔;江势“沉”山,前面再加一个“欲”字,说明并非真的山要沉入江中,而是通过这个“沉”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水涵连的情景,更加突现出地势的低平与水势的满盛。这两个动词用得十分恰当,都能强化前面的“天阔”与“地卑”,给人以十分强烈、鲜明的印象。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论小说》中曾这样写道:“不论……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在描状客观事物时,尽可能地为诗句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使诗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增强诗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