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时间:2019-01-21 05:10:4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近几年来,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就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点尝试。   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能靠几个学生呼应或教师的精彩表演,而要靠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中学生认知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成熟把握事物本质。他们往往凭借直观感性进行好恶判断,即依赖情感观察、理解或接受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直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可通过朗读渲染场景,激发兴趣。如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一课。备课中我反复听了录音带,仔细揣摩语调、情感。课堂上我的范读声音浑厚高亢,激情豪迈,把海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英勇善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朗读感染了我,感染了学生。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进入了作品的意境之中。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图表、音乐、电化手段等创设情境。
  2、因材施教,学生中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老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才能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复习性的浅显知识提问中等生,一般的基本训练题由上、中等生完成。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鼓励尖子生完成,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已的机会。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根掘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降低学习要求,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以致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我们班里有几个学生学习较差,学过的古诗文,背诵默写不能按时完成,我允许他们分两三次背诵下来。分几次默写下来,直到基本掌握为止。下课时布置作业,不要求统一,分层次布置任务。这样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乐意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使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语文教师,不是教学生背课文,而是借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掌握知识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向上能力。
  1、培养预习习惯。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前奏。预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步骤,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办法。每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必设计一些阅读理解性问题,作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养成以下习惯:边看边划,随手在书上圈出生字、点出重点词,划出层次段落。边看边查,随时使用工具书。边看边批,在字里行间写出注释或疑难,对于难懂的问题,放在课堂上提出解决。边看边写,随时笔记。学生在认真预习中的知识存疑,在听课时得到解决。
  2、培养质疑解难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求产生的。教学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做课本的奴隶,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先指给学生思维的对象或方面,让其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课文“矛盾”之处提出问题,抓着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什么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否矛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用意。以此让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生疑,从回顾课文中释疑的方法。此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从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衬托的关系中找疑。总之,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