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成因及干预对策_中小学校园欺凌干预论文

时间:2019-06-23 04:59:3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是指在中小学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非直接的伤害。校园隐性伤害,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虐待,是精神上的惩治、心灵上的摧残。
  一、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 以偏概全的社会评价。目前,社会不能综合评价学校,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最终标准。这对学校教育构成压力和冲击,致使学校教育目标定位褊狭,不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教学谋发展,唯成绩求生存。
  2 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受一些社会不良信息、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中出现程度不等的孤僻自私、自卑消沉、自闭自傲;羞怯懦弱、情感冷漠;言行过激、遇事霸道;追求享受、唯利是图;意志脆弱、自轻自贱;迷恋网络;敌对心理、拒绝教育等心理创伤。
  3 世俗守旧的教育观念。“教不严、师之惰”等世俗教育观念仍是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切言行,都被视为合情、合理、合法,即使出现一些偏激行为,也被认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致使“师源性”隐性伤害不断发生。
  (二)学校因素
  1 重教学轻教育。鉴于社会评价的压力,学校只以成绩论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只管教师“教书”,不问教师育人,忽略了教师的教育职能;只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能力,忽视了教师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提高;疏于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和心理健康辅导,把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认为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
  2 失当的教育策略。(1)追求“尽善尽美”,苛求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使学生不能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总是处于自我苛求之中。(2)只有“规矩”没有“方圆”,使学生“规矩有余,活力不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导致“千人一面”的不良结果。(3)过于宣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和忍让,只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容忍的心灵,没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丧失了与不良行为作斗争和反抗外来伤害的勇气。(4)只关心学生“人身”安全,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每当心灵伤害降临时,学生仍旧不知所措。
  (三)教师因素
  1 不当的教育方式。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个人素养,倦怠情绪严重,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耐心,往往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对眼中的“双差生”进行精神和心理上伤害,如,用讽刺性、侮辱性、蔑视性的语言打击、歧视学生;冷漠孤立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要求不理不睬,对学生的成长漠不关心;以家访或请家长进行心理威胁;采取“不帮助”“不交作业”“不听讲”等放任自流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被教师遗忘的人;让学生写检讨、写保证、罚抄写作业、罚抄写试卷、罚站、罚做值日、不准进教室听课或学习、放学后留校等,以罚代教。
  2 不健康的教育心理。鉴于职业压力,部分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有的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主观武断、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有的不能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出气筒或替罪羊;有的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的不是关心与爱护,而是对立、对抗,甚至打击报复;有的唯我独尊,容不下学生丝毫的冒犯与违背;有的仅凭个人好恶对待学生,死抓住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放,使学生对其充满了厌恶和恐惧;有的为了教学成绩的急功近利,方法简单,情绪急躁。
  (四)学生因素
  1 同伴欺负。在与同伴交往中,一些性格冲动、逞强斗胜、心存嫉妒、不善自控的“小霸王”,通常以各种原因、各种方式欺负同伴,如,言语讽刺或侮辱、破坏物品、心理威胁、勒索钱物、散布谣言等,对他人进行伤害,并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取满足感。
  2 懦弱心理。很多学生被欺负后,畏惧报复,不敢或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遭遇。这种“逆来顺受”的懦弱心理,不仅强化了欺负者“软弱者可欺”心理,而且导致新的欺负行为不断发生。
  3 自轻自贱。由于成长环境、家庭因素、遭遇挫折等原因,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闭自卑,情感冷漠、不善交往。在遭遇了同样的挫折或伤害后,不能及时获得同伴的帮助,又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自轻自贱,自我伤害。
  (五)家庭因素
  1 教育功能缺失。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不关注子女的思想及心理动态,缺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
  2 教育能力缺乏。不少家长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低下,“有心无力”,缺乏了解、沟通、正确评价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言行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
  3 教育方式失当。有的家长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限制过多,不能与子女平等对话,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则对子女娇惯有余,要求不足,对子女错误的言行放任自流,甚至纵容。
  4 家庭气氛压抑。有的家庭成员关系疏离、冷漠,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亲子关系疏远,使子女生活在充满矛盾、压抑、不快乐的家庭环境中。
  二、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干预对策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是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学生面临隐性伤害的危险,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营造促使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氛围
  学校教育是一杆秤,秤砣便是社会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 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引导社会综合评价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面、系统、科学地宣传素质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综合评价学校教育。
  2 加强调控,加大投入。政府应充分发挥对社会的调控与指导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就素质教育达成社会共识,促进和谐教育大环境的形成,提升学校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确保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大对薄弱校人力和物力投入,提高薄弱校的社会声誉,促使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3 切实落实评价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彻底落实新课改下的师生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一切围着分数转”的不良局面,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的隐性人身伤害得到消除。同时,要建立健全对学校预防隐性伤害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预防校园伤害中的指导、监督、激励作用,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引导学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创设依法治教、依德施教的校 园育人环境
  1 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任务,以“人”为基础,以“润物细无声”为工作的出发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师生创造更多相互了解、沟通、合作的渠道,积极营造弘扬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和谐友爱、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空间,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2 提高教师素质,正确发挥教师教育职能。提高教师素质,是预防隐性伤害的根本。(1)学校要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承认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的平等地位,严慈相济,依法施教。(2)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完善教师人格,引导教师端正教育态度,规范教育行为,以人为本,以德施教。(3)教师应以公平正义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人格,正直无私、公正平等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4)亦师亦友,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明确“爱心”才是做教师的根本,只有爱学生,才可以教育学生。要根除脑海中“差生”“坏孩子”概念,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出发,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规范教育行为和科学的教育艺术教育学生,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帮助学生,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引导学生,用知识、理智和责任呵护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独立与存在,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身的主体精神,促使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
  3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制。(1)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不仅危害自身,而且影响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传授心理障碍和疾患预防知识,帮助教师形成健康心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结果形成良性循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检测,对已有严重心理障碍和疾患的教师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挫折、失败和困难,积极消除引发伤害事故的主观因素,避免因学生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伤害事故发生。
  4 正确对待特殊学生群体。校园中的特殊学生群体,如,学习成绩落后、家庭条件较差、父母下岗或离异、有亲属患有精神病或正在服刑、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等,他们很容易遭到同伴或教师的歧视,受到隐性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学校必须在生活、心理、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鼓起勇气积极面对人生,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5 建立校园伤害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师德监督网络,开展师德宣誓活动。(1)学校要制定预防隐性伤害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隐性伤害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从根本上遏制隐性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对教师为预防隐性伤害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效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和鼓励教师为干预校园隐性伤害做出不懈的努力。(2)建立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让教师在社会、家长及学生的监督之下做到:师德行为不得当即改,教育行为不规范即纠。(3)开展教师面对学生的师德宣誓活动,让教师用誓词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言行,努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性,避免“师源性”隐性伤害事故的发生。(4)对学生进行预防隐性伤害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6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1)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解、沟通、合作意识,培养互相理解、相互帮助、和谐友爱、善待同伴、尊敬师长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防腐、应变、抗挫能力。(2)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身边的事件;学会自我控制,平等待人,不逞强耍横;学会自尊自爱,不自轻自贱。(3)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善待生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主动预防隐性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构筑“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育人网络
  1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拓展家庭教育工作渠道,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以期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
  2 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定家校互动教育方案,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策略以及预防校园伤害的各项措施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有效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认真落实家访制度,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协同作战,共同防范。
  3 作为家长,要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以身作则,把做合格家长作为不懈的追求;要“宽严相济”,善于倾听、交流、了解、接纳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为子女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建立和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亲子关系,实现家庭教育规范化。
  校园隐性伤害,伤害的是学生心灵,损害的是教育形象,危害的是社会发展。干预校园隐性伤害,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让全社会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社会、学校、家长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校园伤害防范体系,积极干预,标本兼治,让教育回归根本,让伤害远离学生。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