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哪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19-06-21 05:06:5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学生是主体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学生都具有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其创造性地学习和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
  (二)教学民主化
   1.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的信任对年幼的学生尤其重要。这种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学生在发表见解、动手操作时,教师可用语言、眼神等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 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在课堂上规矩太多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比如,交流作品时,可允许学生在教室内走动以便于观摩、讨论等,对于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可让其担任“小教师”。
  3. 适时评判。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实验时,教师不要轻易评判,以免扰乱其思路。应该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感觉下自由思想、操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潜力。比如:学生用计算机画树时,其画出来的树可以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也可以是椭圆的、多边形的,只要其创造的理由能使老师和同学觉得有道理就可以。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工具和基本操作之后,就应该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要避免操作的单一化和工具选择的固定化,提倡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僵硬化和惰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并不忙于开始操作,而是引导学生“策划”如何完成任务,让多种思维进行交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注重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如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笔者在进行“艺术字”的教学时,课的最开始以自制的一段精美的艺术字飘入动画导入,学生立即被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分析艺术字的制作过程,接下来的操作中,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与众不同,在不断的选择、修改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巧妙设置疑问
  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是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小学生好动脑、动手,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一节课或一个个环节的开头使用一个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地拨动学生兴趣的琴弦,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创新技能、发展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设问:“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只蝴蝶,那么怎样才能最快地画出整只蝴蝶呢?”这个问题涉及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翻转操作、复制,对学生而言极具挑战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再设问:“谁能让蝴蝶飞起来?”有许多学生创造性地提出用选定工具把蝴蝶圈起来再用鼠标拖动,蝴蝶就能飞起来,十分巧妙。
  (三)敢于求新求异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比如在讲画小房子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笔者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头脑中就形成新图画的大致形象。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