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化学选择题讲评课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高三化学选择题及答案

时间:2019-06-10 04:56:3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化学选择题是用于测量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程度的一种试题,在当前的高考中普遍采用,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占据的分值比重约为40%。对于考生而言,选择题的完成情况对高考化学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与单科化学试卷的选择题,理科综合试卷(以下简称理综卷)中的化学选择题得分更困难,因为理综卷中的选择题大多知识的跨度大,四个选项可以涉及四个内容,要很好地完成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知识。因此,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选择题讲评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许多教师对选择题的教学不重视,或者说没有什么特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选择题只要练习,对对答案就行了,或者简单地、粗略地指出每个选项的正确表述或错误表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选择题讲评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搭建知识和应用之间简单联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本人在高三选择题讲评课教学中的体会,略谈几个关于化学选择题讲评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变换原则
  变换原则是指针对选择题中的题干或选项进行变换,变换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或将肯定句变换成否定句等,以达到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条件理解化学知识的目的。
  如这样一个判断正误的选项:50℃时,pH=11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这个选项测试了水的电离、pH计算、离子个数计算等问题,是对电解质溶液的一个综合考查。在讲评时如对这个选项进行适当的变换成为新的问题,既可以增加学生练习巩固的机会,又可以较为全面检查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
  变换①:pH=11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即去掉温度的限制);
  变换②:50℃时,pH=1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即去掉体积的限制);
  变换③:50℃时,0.1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0.1NA(即将pH改成物质的量浓度);
  变换④:50℃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A(即将稀硫酸改成NaOH溶液)。
  以上4种变换中,变换①和变换④考查了水电离平衡和Kw影响因素。变换②是一种常见的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严谨性,一些学生经常不自觉地认为体积就是1L,以致于误判为正确表述。变换③是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和pH之间的转换。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变换原则比较适用于对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判断题,通过变换概念或理论的某些条件或用词,测量学生对这一概念或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这样的变换题目,让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要用好变换原则,要求教师在遇到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时,首先要有变换的意识,它是应用变换原则的前提条件;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学情,对学生在学习概念或理论中出现的常见错误了如指掌,才能设计出好的变换题目。另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熟悉高中化学概念、理论的条件、前提,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变换时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扩展原则
  扩展原则是指将试题的题干或选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地牵扯出来,使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将与本题相关的知识进行一次复习整理,澄清模糊认识,达到复习、归类知识的效果。
  例如,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苯在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这是一道关于有机化学的选择题,在福建省近3年的理综试卷中都有一道有机化学的选择题,这道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在讲评此类选择题时,可以进行如下扩展:
  扩展①:苯和苯的同系物如何鉴别?苯和苯的同系物在结构有什么区别?结构上的异同引起了性质上的哪些异同点?(针对选项A)
  扩展②:汽油、煤油、柴油、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有机物?植物油和矿物油分别是哪类有机物?(针对选项B)
  扩展③:乙酸与NaOH溶液如何反应?写出油脂的结构通式,指出油脂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该反应也可称为什么反应?(针对选项C)
  扩展④:苯是如何获得的?石油分馏的产物主要是什么?煤干馏的主要产物是什么?(针对选项D)
  通过对以上扩展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复习了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差异;复习了石油、煤的主要加工产品;复习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这些都是必考的几种重要的有机物知识。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应用扩展原则可以将选择题的每个选项所涉及的知识牵扯出来,帮助学生从另一角度(习题的角度)将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再次复习巩固。但这样的复习与知识的梳理是不同的,通过扩展原则复习的知识是不连续的、不系统的,但这些知识一定是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学生易错知识,因为习题中出现的知识一般是重要知识。
  但是,应用扩展原则最好在学生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的知识会比较零碎、不易形成系统。但在选择题讲评课教学时又有必要遵循扩展原则,因为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出核心知识和易错点,认识常考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很有益处。
   三、小结原则
  可供高三学生练习的题目很多,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很多试题的考查内容、考查角度都十分相近,甚至连语言的表述都十分相似。小结原则是指对试题中出现的内容、语言表述进行总结,得出常见的某一知识点的解答方法,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
  C.装置③中若X为CCl4,可用于吸收NH3或HCl,(NH3和HCl不溶于CCl4)并可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
  这是一道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题,其中装置②、装置③和装置④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装置,教师在讲评时可以对这些装置的使用条件、使用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小结。
  小结①:装置②可以做洗气瓶,也可以做储气瓶(装置②的作用);
  小结②:当装置②做洗气瓶时,气体的流向问题;
  小结③:当装置②做储气瓶,使用排空气法储存气体时,气体的流向问题及其原理;
  小结④:当装置②做储气瓶,使用排水法存储气体时,气体的流向问题;
  小结⑤:根据题中的装置③和装置⑤,总结防止气体倒吸的原理和常见的装置。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通过这样一道实验题,学生不仅知道了这道试题的答案,而且了解了同一类型试题的基本原理,为以后可能出现的试题做好准备,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利用小结原则得出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或者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而且,教师在以后的习题讲评中能经常用到这些结论,只有多次反复,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小结原则是高三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适应的范围很广。但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并且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要做过大量的习题,或者说对习题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并且有能力小结试题的共性。教师要很好地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大量地解题,正所谓“要让学生离开题海,教师首先要跳进题海”。从某种层面上说,能否应用好小结原则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一位教师的高三教学水平。
   四、统一原则
  教师在讲评习题时除了讲清思路以外,适量、统一的板书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典型试题更是如此。统一原则是指教师对典型试题用统一的规范格式表达,便于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试题和思路的联系。
  例如,ClO2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工业上ClO2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反应制得。在以上反应中,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2:1 C.1:2 D.2:3
  这是一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试题,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各类考试中必考的试题,也是高考的常考试题。学生对解答此类试题经常觉得很熟悉,但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讲评氧化还原反应时都用统一的、规范的格式板书,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很大帮助。
  教师在讲评时可以用这样的统一板书:
  失电子 得电子
  Na2SO3→Na2SO4 NaClO3→ClO2
  1mol还原剂失去2mol电子 1mol氧化剂得1mol电子
  在板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解答氧化还原反应试题的一般思路,就可以解答很多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
  但是,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反复。运用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在遇到同一类问题时一定要用统一的格式板书,多次重复,帮助学生在解题时形成条件反射,快速形成解题思路。
  要有效地运用统一原则,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板书内容,给学生规范、准确的示范,这样才能收到效果。同时,因为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板书习惯,因此经常关注统一原则的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讲评习题时自觉地运用统一原则,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板书的随意性,形成严谨教学的习惯。
  以上阐述的几个原则并不是孤立使用的,有时在同一题中可以同时使用。例如,可以先用扩展原则复习相关知识,再用变换原则检查学生对概念准确理解的程度,最后运用小结原则从本题讨论中得出一些常见的解题经验或知识的新认识。只要教师有较强的运用以上原则的意识,就一定能得心应手联合使用这些原则。总之,在选择题讲评课中善于挖掘选择题本身包含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关注、自觉地运用这些原则,就会设计出有效的选择题讲评课。
  (责任编辑:张贤金)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