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阅读,领悟表达 领悟歌曲表达什么意思

时间:2019-05-12 04:49:2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新课程标准(小学高年段)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一、重视预习,产生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预习,应该是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期待,期待着在课堂上能与同学、老师交流碰撞。如果一直停留在读读课文、画画新词、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预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很重要。通常在第一课时开始,我会和学生交流预习课文的方法。孩子一般都会从课题入手,就文章的题目发问。在预习叙事类课文时,他们会问课文围绕课题讲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预习写人课文时,他们会问主人公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通过什么事?哪几件事来写的?在预习说理性课文时,他们会围绕课题问作者要说明自己怎样的观点?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等等。
  预习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非常重要。如预习《灰椋鸟》时,根据积累,他们会想这是写小动物的文章,这灰椋鸟的外形?这灰椋鸟有怎样的生活习性?预习《谈礼貌》,他们就会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预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他们就会想这是游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在颐和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呢?
  随着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由“粗放”到“细节”。当学生在预习中能够关注到细节的时候,他一定会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
  二、找准“抓手”,整体把握
  “导读”需要“抓手”,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篇优秀的作品总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它们可以是文题、文眼,可以是关键的词语、句子……这些“点”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流露情感……找准这样的“抓手”,是破译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围绕两个问题组织教学。1、这是一个 的园子?2、为什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会如此的自由自在?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二和十三自然段过程中,学生不难从萧红这独特的,甚至有些稚拙的言语表达中,充分感受到萧红对“自由”的渴望。“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不仅是全文内容、情感的密码,同样也是萧红在本文表达上的密码所在。教学时,抓住这一“抓手”,课文的内容、情感解决了,表达方法也有所领悟了。
  在一些关键、重要段落的教学时,同样要讲究“整体把握”。如课文《灰椋鸟》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围绕两个问题设计教学:
  1.读整段,你头脑会出现哪些词?(蔚为壮观、声势浩大、气势非凡、浩浩荡荡、密密麻麻……)
  2.再读整段,看作者是怎样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写出来的?
  (顺序清晰: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后到的……;准确的比喻让归林壮观的场面更形象具体;适当的联想、拟人让读者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整体把握”不等于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的。把握了整体,对教材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乃至学生发展的把握也就更实在、更清晰。
  三、诵读体会,还原画面
  诵读是感悟体会最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生的感悟体会真实而又深刻,将干瘪枯燥的文字还原成形象鲜活的画面必不可少。如何实现有效的“还原”呢?
  散文家赵丽宏《望月》第二自然段月光吐洒清辉的描写,百十来字,短短四句话。课堂上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只是边读边想,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安详、静谧的画面。从天上到江面、从江面到江两岸,由近及远,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理一理表达的顺序,再配上音乐,月洒清辉的画面一定会愈发清晰。
  现代作家马朝虎《水》第二自然段雨天洗澡的描写。教学时,抓住“痛痛快快”指导诵读。孩子们“脱得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仰起头,张大嘴,吃来自天空的水”;大人们虽不能无遮无挡,男人们……,女人们……从“痛痛快快”发散开去,孩子和大人雨天尽情地享受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的画面怎能不跳入眼帘呢?
  这样的诵读,不是简单的读读而已,而是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或帮助学生梳理表达顺序,或抓住关键词句……)努力通过画面还原的方式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文本产生深入的对话。它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式,它更是师生与文本情感的交融。
  四、打磨词句,指向表达
  诵读、还原,当画面在孩子们头脑中出现的时候,可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成功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应该引领孩子们去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词句去呈现这样的画面,又是如何用适当的词句去流露情感的。
  教学《水》第一自然段时,我围绕课后问题:“‘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找出有关句子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描述的。”组织教学。
  师:作者出生的地方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呢?
  生1:这一组数字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村子的人,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跳上一担回家。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缺水”。
  生2: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意思是说,村子没有什么比水更珍贵,一个“最”让人印象深刻。
  生3:“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作者用近似夸张的语言告诉我们水有多珍贵,而且这是村子说得最多的话。这儿又用一个“最”字,不仅不让人感到�嗦、重复,更彰显了水的弥足珍贵。
  学语文需要学会像作家一样去构思,如果是我,我该怎么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一句话,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如教学《月光启蒙》时,首先我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将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画面呈现出来。接着,问:如果说上一篇课文《爱如茉莉》表达的是父母之间那如茉莉般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爱的话,那么这篇课文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最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批注的方式探究:作者是怎样用细腻的语言将这份对母亲的情感流露出来的?
  有了这样的问题导向,学生自然会关注作者如何将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写具体,会思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关注文中三处具有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
  其实,语文教学并不复杂,平时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化繁为简,从抽象走向“形象”,从繁琐客观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语言品味、表达领悟。“导”为“悟”,教师应从领悟方法出发,引领课文阅读。
  (责编 张亚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