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选修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选修课科学探索与发现

时间:2019-06-21 05:06:5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文言文,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怕“学”文言文,老师怕“教”文言文,形成了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因声求气   所谓“因声求气”,是指读者抓住文章节律,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外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其效果正如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的:“(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方式达到“因声求气”。本人教《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以“在反复诵读中,生成‘因声求气’的阅读方法”为目标,向学生提出了“学会背诵古文”的学习要求。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能读多快读多快”,这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如果能够做到高声、迅速,则表示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接着,让学生按照骈文的节奏来朗读,为的是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音韵美的认识。然后,用老师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从“情味”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情感和抒情线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连串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有了多次的朗读,进而再提出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抑扬顿挫地读课文”。最后,水到渠成地让他们背诵文章。这就是我把自己对“因声求气”的认识落实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本篇的学习,学会一种不同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不断的角色变换(学生、鉴赏者、作者),始终在新的挑战中开展朗读,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背诵全文。
  二、借体求意
  这里的“体”是指文体,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文章体式”。我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的解读和教学过程中,始终按照这一思路备课和教学。
  确定教学文体――记事抒情文。从题目上看,这是属于序文。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诗集”作的诗集序,也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诸从弟”作的宴集序。然而,单纯的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姚鼐就曾提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名为‘序’,实为‘记’”,“记”属“杂记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记叙文”。然而,如果是记叙文,当以写实为主,但全文除了题目符合记叙文的体例外,作品的主体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文体作出这样的定义:从形式上看,是骈文;从内容上看,是记事抒情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姑且称之为“记事散文”)。这是我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之一。
  阅读方法。记事抒情文的特点,一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二是往往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三是语言的着力点在锤炼句子
  对于这类文体,学生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就是在文中发现“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情”和“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就读懂了文章
  三、 比较求异
  “比较”是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会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比随便读过要印象深刻些,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①。可见,它一种立足于整本书的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引导学生“博览众文”。
  在教学《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当探讨唐代骈文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与学过的魏晋文《出师表》《陈情表》以及宋文《赤壁赋》相比较,找出其发展脉络,并进一步体验同一文体朗读背诵的一致特点,加深对文体语言甚至是写法上的认识,进而就可引导学生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四、不求甚解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重在积累,可以说,谁读得多、读得快,谁的积累量就大。而且,要想学生多读文言文,必须要使之有兴趣。这两个追求,无不指向了陶渊明倡导的读书法――不求甚解。
  所谓“不求甚解”,并非“不求解”,而只是关键处“求甚解”,其余者约略知之即可,以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马南�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另外,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和陆象山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等主张,也是对“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法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 邱丽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