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19-02-10 04:55:5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其自身特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总结如下: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2.首创性原则
  创新性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3.求异性原则
  创新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方法是瓶吞蛋,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用吸管吸完饮料瓶中的饮料后看到的现象。
  4.多样性原则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时,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吸盘的特点,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如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还可以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入问题的角色并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正是从自己跳到澡盆中洗澡时悟出了测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机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可把自己比作电子,当自己在拥挤的人堆里不能自由移动时就是绝缘体,而在畅通的路上时就是导体。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发展的立体辐射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对某个信息沿着不同角度去思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知识串联起来,再辐射出去。从而使学生思路灵活,思维拓宽。在物理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应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
  早期的圆珠笔写到一大半时就开始漏油,很多人就从寻找耐磨的材料做圆珠入手来解决,结果都大失所望。日本一位年轻人则另辟蹊径,把园珠笔管缩短一部分,使圆珠在磨损之前油已用完,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又如上图,要用一细绳和刻度尺测一装了一部分水的薄壁酒瓶的容积,按常规的方法只能测出有水的下面一部分瓶的容积,上半部分由于形状不规则而不能直接测量。如把瓶倒过来时,再测出上半部分空的地方的容积后,求出空的和有水的两部分容积之和即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怀疑、批判的精神。善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是探索知识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是发明创造的前奏。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艰难曲折史。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得出了惯性定律;哥白尼第一个举起了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反叛的大旗,用生命勇敢地推翻了禁锢人们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用鲜血创立了“地动日心说”,迈出了人类认识宇宙历程中最艰难而重要的一步。
  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不盲从老师和答案,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如有个学生在几年前就指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31页有关提高燃烧效率后节约多少煤的计算是错误的。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影响的概念和规律要多质疑,多问为什么。如:力为什么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为什么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新思维的相关因子。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