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遇到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2-10 04:45:1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2009~2010学年是我省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本人也是第一次接触新课程,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就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其他同仁进行交流。
  问题1:感觉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这是我校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只得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很少。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压力很大。
  课时不足的原因在哪里?我们与老教材,与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发现导致课时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添了很多内容。即新教材面广但又不深,而许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内容,都要进行讲解,结果导致课时不足。(2)对课标的理解不透彻,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把握不准,又担心学生在高考时会吃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3)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有的教师对这些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了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此,我们应采取了以下对策:(1)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让教师真正树立起“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2)将教学活动恰当地延伸至课外。在模块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学习提纲发给学生,为学生的预习、自学提供帮助,以减少新课导入的时间。在对待生成性问题上,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是很密切、处理起来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最好让学生先在课外进行研究,或者在课后进行个别解答。
  (3)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重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探究,其他内容让学生自学。要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把握核心概念,然后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2:学生参与面不广。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2)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爱好。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补充,学生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
   对此,除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比如: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要害词等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教师要对每项活动及时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压力,这也是保证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策略。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刺激物或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问题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在努力实践新理念,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大的变化,他们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缺乏思考,缺乏反思。部分学生未能摆脱题海战术的泥沼,学习负担仍然沉重,学习压力也没有得到缓解。
  为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有个体特色的学习方式与技巧,从而实现从“学教材”向“用教材学”的转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学习者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清单,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段结束后反思、作业后反思、考试后反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逐步形成更为学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淡化,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日渐萎缩。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里,虽然教师极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没有讨论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策是:(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设置相关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太大价值或者个性化太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上是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与新教材配套的练习;新教材的有些实验、研究等开展不了;实施新教材后,高考的模式如何等等问题也让学生、老师困惑和迷茫。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三中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