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定势 转换思维视角_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时间:2019-01-21 05:10:4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研究以多元智力等理论为依据,着眼于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的转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探索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学习精神,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体验求异、创新的乐趣,并更乐于创新。
  【关键词】 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思维历史教学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随着初中历史课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日益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历史中考题大都以当年的时事政治、热点为背景,进而适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就是说历史中考试题以其灵活性、超前性,改变了教材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广大教师在学生探索思维能力方面认识不到位,理念模糊不清,培养策略的实施更是若有若无。而这一切均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为此,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活动探究对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倘若各学科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来评量,则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类学生,都会有更佳的表现。
  2、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真理、智慧及探索的欲望。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探索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学习精神为重点的实验教育体系。
  2、着眼于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的转变,立足于新教材提供给师生的广阔的活动与探究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智力操作活动,通过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打破陈式、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的目的。
  3、适应历史课教学需要,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具有学科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4、通过实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以教为主被动学习,打破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拓宽教学视野,主动接受不同的史学观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对比,引导学生构建新型的历史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课程教材为依托,利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设计适合学生特征,高效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创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以自主学习为探索,实现教学过程积极化,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研究表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给学生提供突破思维定势的条件,让学生思维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教师必须首先突破思维定势。而教师自身思维定势的突破,取决于其宽阔的人文素养。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进修;博览群书,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以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其次还有赖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一种自在的环境中,不断突破已有的或潜在的思维定势,保持旺盛的创造活力,保持其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突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以实现教师“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创新的自由。因为创新能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才能孕育诞生。没有自由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也就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已才华的平台,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要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要多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
  可见,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翼.如何培养创新能力[N].心理健康报,2005-8-29.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