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重于结论] 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时间:2019-06-11 04:54:2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策略发生了改变,其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紧密相扣。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就需对“过程重于结论”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过程 重于 结论
  
  当今怎样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呢?是单纯的教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不言而喻,大家都明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衡量一节课的重要标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又使教育策略发生了改变,其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就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紧密相扣的。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智能的过程。
  十几年的数学教学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的成果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概念、公式、定理,而是让学生有一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考的习惯和意识。凭机械记忆的概念、公式、定理随时间的推移极易遗忘,同时重知识的结论,轻知识的来源和发生过程,也会导致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或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步在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为了作好这一转变,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作精心的准备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给予”转变为营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作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引入课题,很快让学生进入角色。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铺路,教师把教学过程放在探究活动中展开。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自己先进行探究,思考概念、定理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现有知识有哪些与新知识类似或有联系,学生在探究公式、定理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思路和困难,怎样引导学生走出困难,怎样控制时间,把握节奏。若教师事先没有精心的准备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与学生盲目地进行探究,无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准备和设计上,我总是用心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为止。
  2.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中主动探究。在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中体现数学化的思想,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后归纳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考虑学生已有“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背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很快利用类比的方法,积极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顺利地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我继续鼓励学生探究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此时,出现了多数学生考虑不周全的情况。我及时启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即结合两圆相切(内切和外切)的情况去思考两圆相交时的数量关系,同时建议学生讨论、交流。于是学生又动手画图、思考、交流,最后终于获得正确的结论。那时,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又如在教学“锥的侧面积公式”,我没有急于把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课前,我用纸制作了一个无底圆锥,课堂上我用剪刀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侧面,学生观察后明白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我进一步演示,启发学生观察展开前后的对应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两个对应关系:圆锥的母线即为扇形的半径,圆锥的底面周长即为扇形的弧长。于是,学生利用扇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其实,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公式、定理都能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启发引导,探究其形成过程,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3.教师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知识发展的“土壤”。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培养学生发言,激发学生说思路、说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刚踏上讲台那几年,在课堂上总是我一人唱独角戏,不厌其烦地讲、灌,力求把书本上的知识毫不保留地灌输给学生,既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也压缩和省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现在我意识到那是一种舍本求末、断送教学的方法。现在,我的课堂可热闹了。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完成一个公式、定理的探究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探究的过程、方法、涉及的数学思想以及结论,我做适当的补充和纠正,同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或收获。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口述问题的已知和未知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课堂上有时还会有学生与我唱“反调”,那就是有学生有与我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我会不恼不愠,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地倾听,一起当裁判。若他的见解不正确,大家一起纠正;正确,同学们会给以热烈的掌声。这样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思路和方法,听者从中得到启发,说者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喜欢清静的人,而我却喜欢课堂上的“闹”。因为我从“闹”中看到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4.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的结论给学生,要善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课不要讲尽、讲绝,给学生一个进行思考和表现,张扬个性的空间和机会。
  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难忘: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61页习题《拓广探索》中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由一些点组成如三角形的图形,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n>1)个点,每个图形总的点数s是多少?当n=5,7,11时,s是多少?我把这个题目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下节课讲评。
   第二节课上,出乎意料,我竟然从学生中获得四种思路和方法。那以后,我更加相信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要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尽管有时候他们是那么幼稚,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教师甚至还可以有意识地“笨拙”一点,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
  过程重于结论。教师的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的自信和能力。作为教师,只要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会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