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19-06-10 04:56:4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学校德育工作难搞,难就难在见实效。实效性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久话题,有着广阔的探究空间和发展领域。德育工作只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遵循德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正确理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
  德育,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其次,德育实效性具有多层次性与多维度性、外显性与内显性、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特征。相同的德育过程可能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认识能力不同而出现正效果、零效果甚至是负效果。开展素质教育以来,虽然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提出过种种口号,学校也搞了大量的教育活动,但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所使用的教育工作量相比是极不相称的,还没有取得我们投入的那些力量所应取得的效果和效益。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不管如何具体表述,都可以简要概括为立德树人,即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和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承担社会和他人的道德义务中认识自我或自我价值。因此,德育教育的终极对象是学生。德育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不能离开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德育教育。但在我们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往往见物不见人,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的认知、判断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往往满足于摆形式搞花架子,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把德育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都被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来衡量,由此带来诸多不良效果。比如,迎接上级工作检查,学校往往全面动员,师生全体动手甚至要停课搞突击,检查过关了,先进牌子也得到了,但学生也学会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办法,将来步入社会,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也一定会用这种方式来应付。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深入探讨德育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客观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表现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优化师资建设,不断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等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很大成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诸方面原因,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以致学校育人观念淡化,德育工作弱化,学生道德素质退化。集中反映在少数中学生并没有能很好地或者基本就没有接受、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反还存在一定的抵触逆反心理,并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一些错误观念。是非不明,善恶不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厌学逃学,进出娱乐场所,盗窃斗殴,违纪违法事件时有所闻。尽管,有太多纷繁复杂的因素,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德育工作认识不足。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在一些学校中,对德育理解过于偏窄,将德育的“政治性”作为其全部内容。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对德育工作不主动、怕麻烦、不耐烦。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有德育处和班主任在抓,全员抓德育的要求不能落实,德育还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工作格局和合力,没有把加强德育工作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密切挂起钩来。工作力度跟不上,导致德育实效性不佳。二是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多年来,学校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的小天地,加之囿于各校传统的经验模式,德育工作者思维、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出封闭性、保守性的思维特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缺乏对学生新思潮的预见性。习惯于知识灌输,“坐而论道”,讲授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却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尤其不善于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贴进青少年生活,讲授朴素亲切的小道理,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开展德育工作,以管代导,采取高压式手段,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和老师的威严使学生服服帖帖,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忽视了学生心理特征及日益开放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学生存在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在执行时往往被异化,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德育工作周期长,起效慢,易被认为“软工作”,工作被打折扣,违背了德育教育规律和学生接受规律。当前学校安全形势严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面临巨大压力,不敢管、不愿管的消极心理普遍存在,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三、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
  如何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始终坚持德育工作首位原则。自1999年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普遍开展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为核心,注重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角度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以一定的人生观和人格内涵,将知识和能力作用于社会实践,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不是有用的工具。在这种教育中,思想道德品质是根本。因此,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心理发育成长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养成阶段,这段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于学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德育发挥着决定性和引领的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强化对德育工作首位原则的认识,狠抓德育不放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德育工作首位原则,还要深化改革,纠正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出现的误区,不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以考试分数来代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对此,教育部门,学校要自觉主动,不跟风、不浮躁,积极有为地,承担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导责任,在思想上摆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把德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主要标准,为落实德育工作首位原则创设良好环境。
  2.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一个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的德育工作制度,是德育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有力手段和重要保障,也是德育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学校党支部、行政班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和实施者,要责无旁贷,履行职责,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书记校长总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班子内部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要建立严格的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德育工作同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起来,严格考核兑现。要增加德育教育经费投入,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措施。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必须落实好全员育人机制。德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的任务,其他科任教师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不仅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而且还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学科课程,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通过有组织安排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军训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形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还必须强化管理措施,制度是协调和维护人们权责关系,要求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行为规则。德育教育要引导思想,规范行为,而规范行为就要加强管理。事实证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习惯,既要靠正面灌输,靠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也要靠加强管理,制度执行,这样才能把自律和他律,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加强管理,建立起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德育教育规范,严格按章办事,不允许主观随意,各行其是,背离学校管理要求,影响德育工作成效,以切实保证德育教育科学有序地运行。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其道德素养和学养水平不仅对学生精神成长和价值取向产生巨大影响,也是成就教师职业的两条支柱。因此,培养一支学养深厚、品格高尚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队伍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学生观”、自我发展专业、自我完善师德,始终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教师的转变。要创造尊重教师的良好环境氛围,尊重教师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好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教师关注学校发展,参与学校规划、决策和管理大事的积极性。要给教师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进修、科研,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让教师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改变用中学生高考成绩和学生成绩排名来评价教学质量的方式,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评聘晋升和绩效奖罚制度,全面准确考核和认定教师的教学业绩,德育工作业绩以及承担学校重大教育活动业绩,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和争先意识,促进学校师德德风建设。
  4.积极探索提高德育工作效益的新途径。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坚持正面灌输与注重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和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灌输,通过正面引导,不断灌输,使学生学习把握、认同内化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然后通过道德实践外化为实际的品行操守,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这是一个不断渗透、不断体验的教育过程,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忽视正面教育、主导教育,必然偏离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德育本质是实践的,德育目标最终还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上,因此,必须注重实践性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和行为规范训练,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军训、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积极探索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骨干参与学校事物管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把德育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主导教育融入学生自我教育之中,促进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二是要在注重情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下功夫。在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不良风气在教育领域的蔓延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其中师生关系日渐淡漠疏离和情绪情感沟通不畅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探索建立恰当、有效的师生情绪、情感的沟通机制,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关系,通过彼此信赖,同感共受,使学生认同学校和老师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教师跟学生相处交流,用知识启迪学生心灵,用人格感染学生精神,用道德匡正学生行为,双方互动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陷,还会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应该强调的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要坚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运用说服教育、自我教育、平等讨论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甚至变相体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要采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针对性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要把德育教育与加强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心情愉悦的师生关系氛围。
  (责任编辑:林文瑞)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