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解读物理教学】解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时间:2019-06-10 04:56:4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全面体验,从而健康地成长。就像一个人从每一餐的营养摄取,完成一次次的新陈代谢,获得健康成长一样,笔者把一堂课,看成学生知识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新陈代谢,经历了“接受――消化――吸收”而成长的过程。如果能把握好这三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是有成效的。
   一、在课堂里,接受的主要方式有:读、听、记等
  注意力是“读听记”这一学习过程中最关键要素。有实验为证,每节课的前20分钟左右,是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最易集中的时候,因此,教师们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传授。笔者认为“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公式”等应该安排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进行讲授。要提高上课效率,就要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认真看课本、看课辅材料、专心听老师讲解重点内容,并用心记、用纸笔记,这些都十分重要。“读听记”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所有感知觉参与学习,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具体来讲,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以下三件事。
  1.要让学生养成“读”的好习惯
  在“读”物理教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值得借鉴的高效率的做法,养成高中生学习的好习惯。比如:先快速浏览一遍,再提笔将感兴趣的问题、自认为重点的内容、或感觉有疑问的文字加点带划做不同的记号,为后续的听课、发问、理解做好准备,并初步记住一些重要的内容。这些习惯说起来简单,但许多学生做起来不容易。根据我多年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们往往就是看完书后无所事事,或边看书边走神。造成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自觉地调动起各感觉器官,没有做到眼到手到,从而心到,所以自学过程的学习效率当然就不高了。
  2.要讲究传授方法,让学生“听”得有效率
  听老师讲解必不可少,毕竟老师是这个领域的先知,拥有着经验、掌握着方法,传授的是学习中的一种捷径。这一步有两个关键:老师要善于讲,力求深入浅出;学生要善于听,争取同步思维。如果想方设法让师生之间产生了“知识谐振”,学生听的效率必然很高。所以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我们讲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能看到、专心听、积极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心理实验,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一点:人类获取的信息83%靠视觉,11%靠听觉,3.5%靠嗅觉,1.5%靠触觉,1%靠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所以老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利用板书来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眼看、脑想、动手做。比如,在讲解“力的正交分解”这部分内容时,要设法让学生掌握几个要点:(1)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每个力按重、弹、摩、其他或已知力的顺序找出来;(2)再选个适当的正交方向将力分解;(3)然后沿这两个方向写方程。最后就是解方程求未知量了。讲的同时,要简明扼要地板书这三个步骤,文字要精练,便于学生看清、易记。同时,举例示范分解一次,这对于归纳总结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很有必要,让他们模仿,全面参与。
  3.借助多媒体,提高“记”的量
  心理学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如果再加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提高信息量供应,更重要的是,动感的画面――有利于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和原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互动的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交互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所以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制作或搜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进行动态的分解,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在课堂里,消化的主要途径有:想、问、讨论等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了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创设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景。要互动,就是要“想、问、讨论”等。
  在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课堂中间部分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有些松散了,所以通过听和看的学习效果开始下降,这时应该安排他们“动”起来。老师这时抛出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讨论,由“静听”转为“动学”,变换学习情境,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刚才老师分析了“在水平面上拉物体前进”的力的正交分解问题,现在换成“在斜面上拉物体前进”的力的正交分解该如何进行?或者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受力分析,现在变成匀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也可以是原来只有三个力的受力分析,现在变成多个力的受力分析……总之,适当提高些难度,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问题,来训练他们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把握得好,是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所以,问什么、怎么问是关键。老师在备课中就要准备“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维上台阶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的问题”。
  提出问题后,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答问时语言的随意性,思维的逻辑性。同时尽量让问、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
  教师问学生答,有利于引导思维的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问,教师或其他同学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意识。根据课时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不同问的方式和数量,也是教师备课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会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问答中找到精妙的思想、重要的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延伸,提出新问题来讨论,真正地让思维碰撞出火花来……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教师的教学机智”。克林伯格认为“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因此,在一堂课里,如果老师能让师生的思想与学习行为融为一体,促成学生的高效学习,那就是一堂不折不扣的好课。
   三、在课堂里,吸收知识的营养后,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会说、会写、会做
  会说,是指不仅会背诵物理概念、定律、公式,而且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地阐述抽象的概念、定律、原理等。如果能让别人大致听得懂,那么说明自己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了。所以要鼓励高中生在课后当小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亲友们共同感受知识的力量,这才是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一个实效目标。
  会写和会做,如果理解成考试时写清思路做好题,这算是面对高考不能忽视的、很现实的一个教学目标。学生们经常反映的一种现象是“上课都听得懂,下课后面对习题就不会做了”,这就意味着学生还没有真正地吸收营养而获得成长。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的作用,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一堂让学生学有所获的物理课,离不开学生的知识建构的内容:也就是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最后十来分钟,来说说所学的物理知识从而内化物理知识,做做所学知识相关的习题,来提高解题的技能和方法。经过这些自我领悟的磨炼之后,举一反三才成为可能,才真正达到会说、写、做的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中,有这么几点:突出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积极的体验与情感;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反思。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呢?还以“力的正交分解”课为例,这时教师可能利用多媒体展示多道练习题,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并遵从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意找些口头能力不是很强的同学来口述受力分析的过程;让一些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来写两个方向的“力的平衡方程”;让理解力较强的同学来指出分析过程的不足之处……一件事让多人参与,齐心协力,还顾及了“合作学习”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当然在这些学生的口述、书写、分析可能会有不妥之处,所以,老师要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及时纠正他们不规范的地方,让他们养成较好的解题思维习惯,这步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看到物理问题没有头绪、没有思路而无从下手,所以总有一个感觉“物理难学”。在规范书写力学方程式方面,看似容易,但总有一些学生不理解,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写、可以写几个、或写的几个方程有什么用、以及怎么解这几个方程等等问题,都需要老师指导的。这就是老师所起的“助学”作用了。
  一堂课有“入”、有“消化”、有“出”,就好像完成了生命成长过程的一次新陈代谢。要想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而成长,就需要我们教师处理好三件事:指导学生认真地“读、听、记”;引导学生积极地“想、问、讨论”;督导学生有效地“说、写、做”,最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果在一堂堂好课的引导下,不断地强大、成熟。
  (责任编辑:陈巧云)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