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一年级留守孩子语文素养的策略】 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

时间:2019-05-13 04:50: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大多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偏执,自控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厌学、辍学现象严重,常常给老师们出难题。我也不例外,常常为留守孩子犯难。不过,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留守孩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能把他们的资源利用起来,对我们的教学将有很大的帮助。
  一、借助熟悉事物帮助学生识记拼音发音
  在学习前鼻韵母�n时,我拿出拼音卡片,班里的孩子立刻欢呼起来:“天安门!”我顺势引导:“对,这个韵母�n就读天安门的‘安’。”我讲解完这个韵母的发音方法后,孩子就都能准确地发出了�n的音,轮到一个叫荣炜的孩子了,只见他站在座位上抓耳挠腮的,我以为这位害羞的孩子是不敢读,就鼓励他说:“没关系,看看图,大声读出来。”他听了我的话深深吸了一口气,读:“北――”立马,他摇摇头,又自言自语地说:“北京的――京――”还是摇头,我明白了,他想借助插图来记拼音,却不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天安门,于是,我告诉他:“这是天安门的‘安’。” 荣炜笑了笑,说:“是,是安。”我又让他读了几遍。满以为这个孩子可以牢牢记住这个韵母了,谁知,第二天早上,我在抽查时,荣炜依然像前一天一样,一会儿读成“北”,一会儿又读成“京”。我纳闷了,一个这么明显的标志性建筑,怎么他就记不住呢?课后,我才了解到,荣炜是留守孩子,长期与爷爷在学校旁租房子住,很少外出,家中又没有电视,对他来讲,即使是这名扬四海的天安门,也是陌生的。我这才想起:他学习拼音比别人吃力,尤其在学�o、ie这两个复韵母时,我反反复复单独教过他好多次,可他就是记不住,现在看来,他长期与外界隔绝,见识面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他想借助插图来帮忙记忆,可又苦于对插图上的事物一无所知,所以学得吃力。我该如何为这可怜的孩子寻找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我找来荣炜,指着韵母�n说:“这是韵母�n,你听过哪些带�n的词?”荣炜听完就锁紧眉头在积极地思考着,可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仍然找不到带�n的词,这时,学校的保安刚巧从办公室门前经过,他兴奋地说:“保安,是不是?”我点点头,问:“现在你能不能想出办法记住这个韵母�n?”他想了一会儿,他指着插图说:“这图上有好多门,谁在这儿看门?保安。这是保安的‘安’。我这样记,行吗?”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但抱着试试的想法,我同意了,没想到,此后的几次提问,他都能准确地读出韵母�n了。这难道就是他可接受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又把他找来,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先找带ie的词,他找出的是“爷爷”,而且,他很快地说出了识记韵母ie的方法:“这树上的果子给谁吃?爷爷。把爷爷的‘爷’读成第一声就是ie。”看到他因自己的发现而兴奋的样子,我想,对于一个见识少、思维不够敏捷的孩子来说,从他的已有生活经验中找到能点燃学习思维的火花,这就是他需要的学习方式。从这以后,荣炜就靠着这样迁移的方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难关。
  二、借助方言特点帮助孩子纠正唱读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常常会有唱读的坏习惯,尤其是留守孩子,他们一般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加上我们南方农村的老一辈人,说起普通话来都很吃力,很别扭,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孙子、孙女不会落后于人,又爱用普通话教孩子,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朗读方式就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相似了,不仅夹杂着许多方言音,还练就了一套摇头晃脑的唱读习惯。为了改变孩子的唱读习惯,许多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伤透了脑筋。我也不例外,就一句课前的师生问好:“老师,您好!”“老师,再见!”练了一遍又一遍,但大多数孩子还是一字一字拉得老长:“老――师――您――好――。”那有气无力的问好总让我听着难受,无奈之下,我干脆教孩子:“叫快一点。”这下更糟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叫,那速度之快,令人听不清楚他们在叫什么。就连简单的师生问好,孩子们的唱读现象就这么严重,纠正起来还这么困难,我该从何着手?
  有一次在回家路上,一个孩子由于一时疏忽,竟然用方言大声地与我打招呼:“老师,再见!”起先我没在意,可转眼一想,不对,这孩子叫得多动听,一点儿也不会唱读。想到这儿,我有主意了。第二天一早,我就在班上让一个孩子用方言说一遍“老师,再见!”,孩子们听了都满不在乎,有个孩子还小声嘀咕:“这有什么难?”见到这情景,我让全班孩子起立,一起用方言说一遍“老师,再见!”,孩子们在说这一句时,自然而然地把“老师”连在一起,稍稍吸一口气,又说“再见”,语气那样的自然。这时,我提出让孩子们把方言换成普通话,按前面说方言的语气再说一遍“老师,再见!”,果然,孩子们就摆脱了以往的唱读习惯,语速适中,停顿得当,语气亲切。此时,孩子们似乎明白了,其实用普通话朗读、说话,与方言的语气是一样的。就这样,在往后的教学中,我遇上学生出现唱读现象时,常常借助方言来纠正。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课,孩子们在朗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这一句时,因为碰上问句,比较难把握问句的语气,又出现了唱读现象,这时,让孩子们试试用方言问一遍,再改为普通话,那问句的语气一下就读出来了。
  三、借助电话内容帮助孩子提高写话能力
  留守孩子大多比较内向,说话能力相对比较差,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写话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留守孩子的写话能力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更留心观察这些孩子,努力想从他们身上找到可利用的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把亲情电话锁定为可利用的资源,因为这些留守孩子几乎每周都会接到父母的电话,大多数父母都会要求孩子说说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回顾学习、生活事件的过程,也是最好的写话材料。锁定了目标,我就开始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把打电话变为引导孩子说话:起初一个月,让家长每次打电话,主要就围绕“这几天你高兴吗?为什么?”来说。然后,让孩子把电话内容记录在表格里。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记录得非常简单,如:
  接下来一个月,我要求家长打电话时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导孩子说清楚为什么高兴。之后,孩子的电话记录也更详细了,如:
  此时,我再让孩子们尝试把电话记录里自己的回答连起来变为一段话,孩子们欣喜地发现自己原来也很会写话。再后来,我让家长把电话内容的范围扩大,让孩子们用记录一段话的形式把电话里的精彩内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孩子就不怕写话了,有的孩子还能在家长的指引下写出精彩的片段。如一个叫饶煜亮的孩子,在家长电话的指引下写了一篇《我当上了“光荣升旗手”》的文章
  今天又是星期一,早上,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升旗,大队长宣布各班“光荣升旗手”了,我紧张地握着拳头,多么希望我也能当上“光荣升旗手”啊!不一会儿,我听到大队长说:“一(2)班……”是谁?大队长却在这关键时刻吸了一口气,我也只好跟着吸气,两只手拽得更紧了。“饶――煜――亮”,呀,是我的名字,我差点儿要“耶”出声了。这时,我发现全班的小朋友都看着我,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还是忍不住偷偷地笑了。老师给我披上了“光荣升旗手”的绶带。好神气呀,我自豪地挺直了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
  升旗仪式结束了,老师要来收回绶带了,我真不舍得。怎么办呢?有了,我趁老师还没来,去上了一趟卫生间。一路上,好多小朋友都羡慕地看着我,我高兴极了,把头抬得更高了,真希望卫生间能远一点儿。可是,尽管我走得很慢,还是回到了教室。老师微笑着说:“祝贺你,煜亮。希望你以后还能当上‘光荣升旗手’。”“老师,我要怎样才能再当上?”我忍不住问。“只要你继续这么有礼貌,爱帮助人,爱学习,肯定能当上的。”老师鼓励我说。我心想:我一定要继续加油,再当上“光荣升旗手”,到时候我还想让老师为我照张相呢!
  四、借助涂鸦方式帮助孩子规范书写格式
  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时,孩子们大多一板一眼的,横平竖直,端端正正,虽然看起来工整,却少了一些生气。为了让孩子的字写出来能富有灵气,老师们总是想尽办法,大多家长也发挥了成年人的优势,常常手把手地教,可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少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在书写上也处于弱势。不过,他们大多文静,爱好虽不广,却喜欢画画,这或许是一种资源。一次课间,我看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争论着,我走过去,原来是一位留守孩子在纸上画画,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地在点评,其中有一位孩子说:“我觉得这风娃娃嘴里吐出的风,画得太直,不像风。”我觉得有趣,就问:“那像什么?”他想了想,说:“像一条线。”“这有什么不同?”我又问。“当然不同了。”孩子振振有词地说:“这微风吹来是轻轻的、柔柔的,线条应该有点弯。”听他这么说,我就让他来改一改,只见他把这些直线稍稍改得有点弧度,孩子们立刻叫起来:“是更像了。”是的,就这么一点弧度,那风的感觉就有了。这时,我突然想起孩子们在写“风”字时,这两个撇都写得像两条斜线,直直的,很难看。于是,一上课,我就让孩子们对比两种风的画法,自然孩子们都认同有弧度的线条,这时,我认为时机成熟了,就说:“孩子们,风娃娃嘴里吐出的风,如果被我们画得太直,没有弧度,就感觉不像风了,其实,我们在写“风”字的‘丿’时,也是一样的,要有弧度,不能太直,不然就太生硬了。”寥寥几句,孩子们欣然接受,让他们再写“风”字时,很多孩子还边写边自言自语:“‘丿’不能太直,要有弧度。”这样的指导,胜过反复的示范、多次的讲评。此后,我在教学新笔画时,常常会想想能不能用形象的图画来表示。如:在教学“鸟”字的“竖折折钩”笔画时,大多数孩子把“竖折折钩”写得很生硬,这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弯尾巴的小鸟,并故意把小鸟的脖子画得笔直的,尾巴画成直角形的下垂,孩子们看来大笑起来,一个劲儿地批评这鸟画得难看。问他们原因时,有个孩子说得特别好:“这鸟的脖子和尾巴很僵硬,看起来像是用木头做的,不好看。”“那你觉得该怎么改?”我咨询道。他比划着说:“鸟的头可以稍稍往后,胸往前挺,这样看起来抬头挺胸的,才有精神。然后,鸟的尾巴先要往上翘一点,再弯弯地垂下来,这样才好看。”根据他的指点,我把小鸟图改好了,孩子们都说小鸟变漂亮了。此时,我再根据画小鸟的经验,用线条把小鸟的脖子、身子、尾巴表示出来,就形成了“竖折折钩”的笔画,然后解释道:“写‘竖折折钩’时,起笔的‘竖’不能太直,要稍稍向左斜,就像小鸟高昂的头,然后‘横’要稍稍向上,像小鸟翘起的尾巴,折过来时要往里收,就像小鸟弯弯的尾巴。”孩子们根据图画,边想象边学写笔画,写得很有灵气。
  (责编 钟 岚)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