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共鸣课堂构建策略摭谈】人际之间引发共鸣的策略有

时间:2019-04-12 05:14:2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共鸣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理想的课堂教学,也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构建共鸣的语文教学。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三、想学生所想,精心设计问题。四、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生活感悟。
  【关键词】共鸣 构建 环境 情境 问题 策略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产生共鸣是一种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如果课堂教学达到了这一境界,语文教学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教学效果定会倍增。
  可是,由于受应试等因素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或“独角戏”。没有了师生的双边互动沟通,有的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学生被动听讲、生硬接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师生之间得不到感情的交流,也就无法感受到教与学的愉悦。可见,构建共鸣的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
  那么,怎样构建共鸣的语文课堂?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交还学生,而要真正还给学生,就得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心理稳定,思想自由,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去。为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能灵动起来,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课堂情绪。良好的情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能够迅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往往会感染着学生。教师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状态,学生的情绪自然会快乐、饱满、和振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容易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与文本和老师的对话中会产生更多的共鸣,课堂教学会更加和谐和有效。
  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言行。教师是课堂的主持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必不可少,教师的动作要优雅大方,教师的语言既要具有亲和力,又要有鼓动性,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该唱就唱,该跳得跳。让真情感染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心情放松,“想学”、“乐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设情景,唤起学生潜在的想象力。
  1.重视导入情境的设计。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因此,导入情境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虞美人》这首词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忧伤而感人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并对此词所营造的意境有所共鸣,对词人失去家国的悲伤之情有了初步的感受。等到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学生们激动不已,纷纷要求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验。由于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词人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了链接,课堂教学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注意力的持久是有限度的,课上了一半,会出现一个情绪低谷。这时,语文教师应根据内容创设情境,如教师包含激情的朗诵、媒体视频等,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一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难以激发学生的体验,如历史事件等,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上《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当赏析第五部分“刘和珍遇害”时,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对文本表现出厌倦情绪,于是,我用媒体放映了 “三一八”惨案的图片。看完图片后,教室里充满“怒气”,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表现了极大的愤恨。我趁机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文段。这时,学生们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详细地描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了。可以说,经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了统一,也与教师的情感交融在了一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想学生所想,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是教师进行有效控制的教学艺术与策略。而好的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会像一颗石子投在学生的波心上,让学生泛起思维的涟漪,在情感深处产生共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大而不当,没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些问题淡而无味,没有探讨的价值,学生不感兴趣;有些教师一堂课问得太多,且很简单,常常是“是不是”“对不对”这样一些不用思考的问题,课堂热热闹闹一大片,但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根本就没有与教师的心灵同步;而有些教师则一开始就设计一两个直奔主题的问题,没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没能与教师同步,当然难于出现情感共振。这样的课堂最后难免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因此,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要产生共鸣,教师既要了解学情,又要吃透文本,然后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精心设计所要问的问题。所谓“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是指教师在分析材料、设计问题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什么问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师生间才能形成一种默契。如在学习《泪珠与珍珠》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等问题理解有困难,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写了哪些泪珠?2.在文中,珍珠是怎样形成的?你了解珍珠的形成吗?请谈一谈。3.珍珠与泪珠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形成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几个问题出来后,学生很活跃,因为前两个问题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加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海边长大的,对珍珠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生活联想,最后能轻轻松松地解决写作目的这个难题。
  四、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生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多联系生活,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共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学习格律诗的平仄知识时,我结合对联讲解,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举了自己知道的对联加以理解。同时,当谈到春联的贴法时,学生热烈地交流自己的感想。当讲“家父”一词的用法时,我联系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某演员的一句台词“但我也不会糟蹋我家父的心血的”来分析,学生便饶有兴趣地谈起与“家父”相类似的“犬子”“小女”“令尊”等谦辞或敬辞在生活中的错用现象,并深深感慨语文运用的广泛和重要。
  总之,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而不是自己是否能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精心设计学生所需解决的问题并能联系生活引起学生的语文同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课堂教学才是高效和高质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卡尔.. 罗杰斯)
  2.《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普宁市实验中学 许壮林)
  3.《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彭艳萍)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