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善”的后春天时代] 善达摩可以和哪个宝物组成套装

时间:2019-03-09 04:45:2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木雕大师林学善的眼中,每件作品都是他血脉的延伸,是生活的积累、思想的沉淀,是学识、修养、性情的旨归。“雕如其人,雕即是人。”   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福建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其中,福建木雕更是凭借其精致小巧、姿态丰富、结构严谨而闻名于世,福建木雕数百年来也一直占据着我国工艺美术界的龙头地位。而提到福建木雕,不能不提起有“达摩善”之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
  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里。林学善大师获得各种各样的殊荣: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澳大利亚艺术作品博览会国际客座艺术家金奖……其所雕达摩作品出神入化,因而他被业界尊称为“达摩善”,而他的根雕作品也被誉为“木中田黄”。
  走入林学善大师的家中,映入眼帘便是各种奇形怪状的木头,这些在平常人眼中可能毫不起眼的木头,在他的手中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收藏家们竞相喜爱的藏品。伴着一壶清茶,林学善大师开始和我谈起他的雕艺人生。
  
  学无止境的木雕大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起林学善大师的从艺经历,就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老茶亭街聊起。当时的茶亭街是福州传统工艺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方,各种各样身怀绝技的手工艺人汇集于此,木雕、泥塑、漆器、软木画、刺绣……正是这条手工业繁荣的文化古街培养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所特有的艺术童年,在这样的氛围中林学善耳濡目染,自此埋下了从艺的种子。
  中学毕业后,林学善报考了福州市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正式踏上木雕创作的从艺之路;此后,他先后进入福州象牙雕刻厂、福州造漆厂、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工作。工作十余年,大量的实践创作过程让林学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的技艺还不足,似乎还缺少些什么,怀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执著之心,林学善于1982年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
  中央美术学院两年的学习经历对林学善日后的艺术创作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央美术学院的师资资源在全国首届一指。当时有法国的老师、前苏联的教授等等,这些老师引导我接触了许多从未涉猎的知识领域,让我大开眼界。”
  林学善说,在北京的两年里他懂得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个道理。“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在中央美术学院,我们学习了造型艺术、泥塑、素描、解剖学、美术理论等等。我们晚上在电教厅还有音乐课程,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古筝独奏音乐等。此外,我们也学习色彩摄影。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学雕塑的怎么就和音乐扯上了?其实不然,艺术是相通的,不仅是艺术,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件细微的事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经过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洗礼,林学善拓宽了视野,打破先前艺术创作的局限。从地方专科院校到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在几十年的求学时光里,孜孜不倦的林学善在陈子奋、潘主兰、周哲文、阮宝光等多位名师的指点下,雕刻技艺突飞猛进,对工艺美术的认识逐渐升华,创作出一件件木雕精品,在国内外各展会上屡屡摘得桂冠。如今,虽已是功成名就的六旬老者,但林学善大师对新知识的热爱与吸收仍不亚于当年,每年他都花大量的时间四处学习拜访。
  
  桃李满天下的殷切期许
  
  就在林学善的木雕技艺不断登峰造极的时候,福州木雕行业却上演了一段兴衰简史。
  60年代前期,福州木雕发展到最鼎盛时期,象园村“木雕一条街”前店后作坊的模式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文革期间,木雕工艺的很多传统作品作为“封、资、修”题材被迫停产,木雕艺人纷纷转行;文革后,随着从业人员的归队,木雕行业逐渐复苏;但是,好景不长,寿山石雕的兴起又让很多木雕艺人转业经营,木雕行业再次陷入低迷。
  面对如今福州木雕的发展,热爱木雕工艺、执著弘扬传统文化的林老显得忧心忡忡:“目前从事木雕的大师只剩几十个,人才断档是最大的问题。木雕艺术的继承一般采取师徒传授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代代相传,寻找合格的继承人。如今,随着价值取向的转变,鲜有年轻人愿意从事木雕行业。珍贵的无可复制的艺术经验就这样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逝去而流失。”
  木雕作品演变成木雕产品,是林老所担心的另一件事情。“现在福州上街一带因从事木雕的个体工厂较多,形成‘木雕一条街’,但它不能和象园旧时的‘木雕一条街’相提并论。上街的大部分工厂只批量生产家具、桌、椅、屏风、孔雀及根雕等作品。经营生意讲求经济效益,批量生产,木雕艺术含量自然就低了。”
  基于这种现状。林学善大师一方面沿袭传统模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广纳门生;另一方面调动各方资源,主动联系木雕厂与省内各工艺美术学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把木雕厂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在帮助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木雕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让人对这位六旬老者刮目相看。
  “培养年轻的工艺技师,不仅使得木雕工艺后继有人,而且能促成木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时候学生的创新也能给老师新的启示,师徒之间其实是一个相互学习的关系。”退休后的林老在培养木雕传承人方面更是加大了投入,他先后接受聘任,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学学院客座教授。
  除此之外,林老还鼓励已经学有所成的徒弟走出去,开枝散叶,培养更多的木雕人才,把木雕这门传统工艺进一步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好事,我们要让本民族的传统工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叛逆者创造的艺术新生
  
  除了培养接班人,继续创作木雕作品是林老退休生活的男一个重点。过往的荣誉,对如今已经花甲之年的林老而言,是一种肯定,也是重新启程的基点。“‘达摩善’是别人对我作品的一个认可,但我不希望这成为我的局限,我希望在其他题材上也能有更好的表现。”
  退休后的林老有了更加宽裕的时间,“多走多看多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他创作新作品的灵感来源。“木雕创作需要不断学习,专业性的参观学习很重要,不管是国内或国外。”林老的足迹遍布天下,在国内北至哈尔滨宜春,南至海南,他也曾走访过日本、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笔记本、相机,是林老出门时不离身的两件“法宝”。“实地实物的参观学习,给我创作增加了许许多多素材,这点点滴滴的学习记录都是创作的血液。每次参观中只要有使我动情的,我都留下文字资料,画下简单构图,拍下照片,哪怕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在以后创作构思中都是有用的素材。”
  说着,林老拿出随身的本子,念了一段随行笔记:“2003年4月,与巴西圣比罗雕塑博物馆馆长何立德(音)先生等赴甘肃敦煌参观。其中,45、154、17特窟,让我看到1000多年前盛唐的彩塑壁画艺术珍品,艺术水平之高让我震撼,当即感动得泪拜于地,久久不忘。”据林老介绍,他回来之后就创作了作品“敦煌印象”,在雕刻技法上突破以往只雕不画的传统技法,利用彩画与浮雕相结合,大面积保留朽木自身的岩土效果,取得了艺术成功
  近十几年,木雕市场低迷,林老意识到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地保护只会使木雕艺术与社会现实产生差异,“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题材的创新、技艺的创新是他一直以来致力研究的方向。林老走南闻北吸取百家之长,将各种艺术手法融会贯通,最后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中。“现在城市建筑需要文化风景线,能作为叛逆者,创作出随时代发展的艺术品,这才是艺术的春天。”
  古人曰:“诗言志,歌咏情。”作为无声诗歌的木雕艺术,林学善大师的志与情溢于言表,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起与自己相伴了大半生的木雕,林老用了“梅妻鹤子”一词来形容,毫无疑问,这位老者与木雕结下了双生缘。退休后,他的生活仍将围绕木雕事业而忙碌,这将来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正如他在刚刚跨过花甲时为自己创作的那枚印章一六十初春,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木雕收藏正逢时
  从2007年开始。木雕收藏市场开始慢慢升温,在一些古董珍玩拍卖会上,木雕收藏品异军突起,有些木雕拍品达到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如2008年北京翰海迎春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仅8000-10000元的清早期沉香木雕《松下人物图》笔筒,最终拍到40.7万元。
  事实上,木雕拍卖爆出冷门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1995年朵云轩的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估价仅1000~1400元,成交价为22万元;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上,明代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估价20万~30万元,成交价为275万元;2005年香港苏富比的秋拍上,清代的树根雕加漆座架,估价6万~8万港元,成交价为24万港元;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的时候,明末清初的黄花梨嵌银丝棋盘,估价2万~4万元。成交价为19.8万元。
  随着古典家具收藏热和木材行情的上涨,木雕引起了收藏者的青睐,其价格也进入上升通道。福建木雕研究学者严明认为,旧木雕留传甚少,收藏难度大;现代大师的精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文物。“大名头的木雕作品,是投资收藏首选。”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