汰除芜杂是什么意思 [除芜等]

时间:2019-02-20 04:53:5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除芜・   2011年中版第4期P29《红吻》中栏第一行“说着交给我一串名晃晃的钥匙”系“说着交给我一串明晃晃的钥匙”之误。   P36《导演系增设官员班的论证》倒数第二段末行“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系“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之误。
  夏维周(吉林)
  
  ・面谭・
  小时候我们常做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感觉挺好玩的。现如今经销商也在找人,但找的不是朋友,是客户,并且已经找到了医院的产房外。经销商们“狂轰滥炸”式的推销让人感觉耳边一点也不清静,而且他们的“强卖”行为甚至剥夺了顾客比较、选择的权利。其实又何止是产房,这样的场景可谓无处不在。
  “我”在这场“买卖灾难”中非常无助,也只能希望这些商家经销的奶粉里没有三聚氰胺,钙片里没有添加剂,尿不湿不是三无产品,婴儿床不是一用就散架的劣质品,包办酒席的没有使用地沟油……
  (读2011年4月[中]封面《喜人与烦人》)
  魏玉生(四川)
  
  ・感悟・
  杂文是要追求美即艺术性的,对之持否定态度者恐怕极其罕见。梅桑榆先生的观点虽正确却无新意。有些杂文看上去很美,却极不新鲜。笔者以为,当下的杂文更应该追求“新”,即每篇杂文中,都要有一些新奇的、陌生的东西,或新视角、新观念,或新信息、新知识,或新形式、新手法……《南方周未》的评论、韩寒的博客之所以为读者喜爱,原因多半即在此。人是最“喜新厌旧”的动物。西湖虽美,天天逛也会审美疲劳;穷山沟虽陋,偶尔一去,或许能让脑细胞亢奋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比“美”更重要。
  (读2011年4月[中]《把杂文写得“美”一点儿》)
  常苏英(山西)
  
  现如今,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旺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教育主管部门大多并不理会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也不愿寻求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乐于用表面文章换取政绩,以权力充实自己的腰包。这其中一招便是充当给学校和教师“贴标签”的角色,不同的标签对应着不同的地位和待遇,所以“贴与被贴”的双方都能得到实惠。其实学校本该是最没有等级意识的地方,可时至今日,这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如此环境下,孩子自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那张纯真的笑脸早已被“优秀”、“中等”或“问题”的标签所取代。
  (读2011年4月[中]《标签国的教育》)
  汪跃峰(安徽)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自费订阅《杂文选刊》已经有十六年了。我本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教学之余,经常写一些农业科普文章。自从订阅了贵刊,看的时间长了,也学着写了些其他体裁的文章,竟也小有收获,真是意想不到。这还多亏了《杂文选刊》,使我拓展了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理性地看待事情,更好地面对生活。
  另,贵刊2011年中旬版第4期中《辞宴书》和《厚积薄发呼之欲出――读〈辞宴书〉》两文之间有些出入。贾平凹一文的末尾注明是“原载1998年1月2日《宝鸡日报・西部周末》”,而刘成信先生一文的最后一段却说“此文创作于1996年,迄今已过去八九年了……”有点不解:一是贾先生到底是哪一年创作的此文?是否创作和发表不在同一年(1996年写成,1998年发表)?二是现在是2011年,不管是1996年,还是1998年创作,也不应该“迄今已过去八九年了”,不知是刘先生计算错误,还是这篇评论写的时间在2011年之前?
  柴全喜(河北)
  
  ・编辑回复・
  柴先生:
  您好!感谢您对本刊的长期关注,贾平凹先生的《辞宴书》一文创作于1996年,首发时间是1998年1月。刘成信先生的评论文章撰写于2006年。本版“札记”栏目中所刊发的评论文章皆选自刘成信先生的一部《当代经典杂文札记》的书稿,此书现在尚未问世。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