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答案 [农村基础教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6-23 04:59:1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农村课程改革涉及人口广、面积大、基础差、任务重,困难之大不言而喻。面对轰轰烈烈的课改,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形式,而应更多关注它的实际成效。想要彻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唯有究其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面对农村课改的举步维艰,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课改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观念问题
  课改观念与课改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两者应该是一致的,课改观念支配、引导课改行为,课改行为反映课改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又常常出现不一致。课改观念的转变在积极倡导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课改观念只有与课改行为高度统一起来,才会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课改观念及其课改行为并不一致。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基本上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和训练,工作任务重(常常是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一肩挑),无暇继续学习,所以,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至于在平常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很多教师更是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如,对知识的学习还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师资问题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推进新课改的“瓶颈”。当前农村学校缺少音体美副科专任教师,大多数这类教师,都是主科教师兼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地方课程等。这些新课程是教学中的新领域,兼职教师无论从业务的专业水平上,还是从教学能力上都不能胜任新课改的要求。可当前的现状是,现有不适合岗位的教师严重超编,这类教师又无法辞退,即使有新分配的专业教师也无法落实岗位。而且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年龄偏大,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教育观念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农村教师队伍中还有一部分临时代课人员,他们的工资和待遇也提不上来,这类教师中有能力的、有关系的都去更好的学校任教去了。
  3 课程问题
  新课改教材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理念上,都具备以往教材所没有的突出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由于我国的西部与东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异较大,这样的教材对于农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新课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关注城市。以品德教材为例,应当值得肯定的是新的思想,教材在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材上都是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编写的。但我们发现新教材所选择的图片、文字等资源几乎都是贴近城市生活方面的内容,而与农村的生活实际偏离较远。同时,新课改教材倡导学生广泛地搜集各类信息,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但无外乎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刊,运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信息,然而这在一些农村地区都难以实现。同时,新课改教材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两极分化加大。新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分量重,在没有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加重了。另外,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差异的不同,对新教材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课改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怎么去研究,有调查表明,只有那些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受益多,而大多数学生都呈现出一种跟不上的状态。
  4 管理问题
  许多学校仍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仍然存在。如,各种活动均要有教案。每一项都要检查,每一件事都要求有书面文字,教师总在文字的重复抄写上徘徊。这样,精神疲惫的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许多农村学校还是采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与脚踏实地的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看分数说话,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这样,教师只有抓学生的考试分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评价标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
  此外,农村办学条件简陋是阻碍教师推进农村新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及教学用具不能到位,不能正常开展课改实验。缺少了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无法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决定新课改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农村学校在经历了仿效先进实验区课改模式,移植、拷贝各种课改范例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悟出:农村新课改既不能与城市雷同,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依据农村实际,才能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二、走农村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1 转变教育观念
  农村教育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长期封建文化的影响等,导致很多农村学校以及教师无长远规划,无短期计划,长期盲目行事。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上至行政长官,下至百姓都要转变教育观念。第一是建立持久观念。教育有着自身的本质特征,它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持续长久投入精力和实践,尤其是基础差的农村教育就更是如此,它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第二是建立发展观念。要建立可发展观念,农村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有的资源环境,按新课程理念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的规定,农村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方向、途径和目标,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建立发展观念,农村教育在我国应该是重头戏。因为农村不仅面积大,人口多,而且基础差,底子薄,农村教育发展如果滞后,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实现小康的进程。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基础教育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人事制度改革、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了经费和政策的保障。第三是校本位的确立已成趋势。重庆、江苏、安徽等地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较成功的经验。实施校本位管理的学校,学校不再是千校一面万人一腔,学校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保障。这样农村学校的个性才能得以保障,学校的特性才能得以发扬。总之,农村教育要从长计议,要彻底改革,要持之以恒,才能保障教育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2 强化师资培养
  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因而认为大班化、灌输式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能节省时间和 人力,尤其我们的教师也都是这种教育下的产物,因此,这种现象至今还相当普遍。这种教学显然不仅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且也影响我国农村的教育发展。新课改要求“教”为“学”服务,教师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且还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材的能力。新课改的课堂要体现探究性、合作性、自主性。不难看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一是要强行培训,也就是严格按《纲要》等文件要求,不培训不上岗。二是要进行强化培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情智结构、职业道德、职业技术等都要有硬性规定。三是要进行全面培训,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培训教师时,要对教师素质全面培训,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策划素质、交际素质、表演素质、领导素质等。四是要进行全体培训,不仅教师要培训,而且职员工人也要培训,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形成教育场。
  3 调整课程布局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调查组要不打招呼地深入农村,弄清当今课改实验的现状,获取课改真实资料,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反思,才能对新课改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着眼“农”字增减课程。新课程具有普适性,但无力顾及城乡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性。作为农村教师应着眼“农”字,敢于对实验中的新教材动“手术”,即结合本土“三农”需要,自主增补农业科普读物与春插抛秧、农机修理、果树嫁接、植树环保等时令性较强的农技课程,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突出农村特色。
  4 改变管理政策
  紧贴农村新课改实际,建立全新配套制度。新课改启动后,农村教师新理念的树立、角色行为的转变等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保障。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务必要贴近农村师生实际,符合农村教育规律。各学校在建立新的常规管理过程中应立足本土、凸显特色。例如,在控辍保学方面,要充分估计教师家访、村访所存在的大量隐性工作量;在作息时间安排上,要考虑到撤校并班后远道学生上学难的实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考核教师时,要注重结合考察教师“服务三农”的理念与工作态度;在考评学生时,不但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能力……制定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考评、管理制度,以确保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农村新课程改革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新旧两种思想与观念的较量,农村的现实应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改的艰巨性,即使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即使还有人用新瓶装旧酒,但毕竟农村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来,有生力量正在迅速成长,我们不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但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我们要沉下心来,推进新课改。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