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意外事件案例 巧用课堂中的“意外事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效达成科学课程情感目标

时间:2019-06-23 04:56:5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课程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四要素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发现学生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本文针对八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在两个班级里依次进行了教学实验,以便比较达成情感目标的效果。
  教学实录:片断一:引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单士元老先生活到90高龄。他的养生之道就是‘清晨一趟走,中午一碟肉’。清晨的一趟走,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食物消化,调节心情又活动筋骨。而近年来很多得白血病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进行装修,吸入了过多含有甲醛、苯的空气,可见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的第1节‘空气’。”
  这样的引入贴近生活,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新课上来。师:猜想空气里有什么?请用生活中的证据来说明。生自由回答如:空气里有氧气,能支持蜡烛燃烧;空气里有二氧化碳,从我们嘴里呼出;空气里有水蒸气,打开冰箱可以看到白雾。教师简单介绍演示凳上各种仪器的名称,并说明澄清石灰水的作用,还有无水硫酸铜的特点。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已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推荐一人上来做实验。一学生上台演示:往锥型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用吸管连接玻璃大针筒的一端,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实验非常成功。当拿着实验成果下去展示时,掌声雷动,学生感到很自豪。一学生举手总结,其它学生在课本上对应的填空填上现象。我在肯定了学生操作的可行性后,让大家对比分析课本对同一个实验选取不同仪器的利弊。
  做用无水硫酸铜验证空气中有水蒸气的实验时,虽然没有冰块,但我事先提前把无水硫酸铜倒在表面皿中,结果到上课时正好可以看到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外层有些变成蓝色的晶体。于是让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同样可得出结论。
  对于“空气的利用”,我事先布置了学生上网查关于氮气和稀有气体的资料,这时,让学生简单回答他们熟悉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用途后,再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气氛很好。
  片断二:用一个小测试引入:谁能屏住呼吸十秒。这样的引入别致新颖,既让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上来,又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使新课的切入如鱼得水。
  在介绍设计探究实验所需的器材时,我不但在演示凳上摆了实物,还把实物照片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并在旁边用文字标明学生不熟悉仪器的名称,澄清石灰水的作用,以及无水硫酸铜的特点。学生可以边看照片边合作讨论如何利用现有的器材设计探究实验。规定讨论时间为2分钟。
  这次小组设计的验证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前个班级不同。学生在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由于烧杯口比锥形瓶要大得多,所以他就直接用玻璃针筒抽取空气,然后伸入烧杯,把空气注进澄清石灰水,实验也成功了。
  验证空气中有氧气的实验更简单。学生直接点燃火柴,指着继续燃烧的火柴说:这就证明空气中有氧气。我乘机说:照此看来,课本上用木条做这个实验完全是多此一举。(生笑。)我接着演示了木条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比较不同。
  验证空气中有水蒸气的实验,可能是由于天气干燥的原因,实验竟意外的没有成功。我乘机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可演示的学生端着装有冰块的烧杯还是一脸尴尬。我看着烧杯,灵机一动:其实不用无水硫酸铜,这个装置照样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谁来帮帮他?马上有个反应快的学生举手:烧杯外壁上的水珠可以证明。因为它们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到烧杯内冷的冰块凝结成的。学生惊愕之余,马上对他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我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在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中体验科学家的设计思路。把思考题“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作为课后实验。
  对于“空气的利用”,我事先看了学生做的幻灯片,选最合适的在课堂上展示,其它的放在教室电脑桌面上,让学生们课后观赏。既保证了课堂效率,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反思:这两个片段说明,同一节课,同样设计验证实验,由于教师实施的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就截然不同。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意外事件”有效地体现学生主体性、达成情感目标,笔者有所感悟:①巧用“意外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学生如果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中,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不断地探索。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的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同样,学生的好奇心也是来自于他的直觉和感觉。空气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物质,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测试引起了学生的“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验证空气里有什么埋下了伏笔。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常见的,按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与认知结构可以解释的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要他们设计科学实验来验证的话又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境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必然是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都急于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意图。而对于暂时没有设计思路的学生,可以边看课件上的实物照片和文字说明,边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他人的想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巧用“意外事件”以疑问引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常常是由疑而启动的,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生使用的器材与课本不同时,在学生实验失败时,在介绍科学家的设计思路时,教师都可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设疑中,学生将不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中去,而是以一种自主回忆、联想创造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又如,把“空气的利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改为让学生展示自己查阅资料制作的幻灯片,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巧用“意外事件”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联想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联想是思维的桥梁,历史上有不少创造和科学思维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会创新。比如,用无水硫酸铜验证空气中的水蒸气实验失败时,引导学生从同一器材的其它现象进行验证;利用讲台桌子上的器材设计验证实验时,教师故意放了与课本不同的器材,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让学生课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联想因素、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之间的联想因素,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大胆、合理的联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巧用“意外事件”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使科学课程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