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探究|实际实效校本教研ppt

时间:2019-06-19 04:58:1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色和资源优势,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语文学科校本教研,要在提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实施上多下工夫。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效性;语文教学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采用的大多是从“集体备课”、“上课演绎”到“评课反思”的三步常式研讨方式。这些看似搞得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是否真的行之有效呢?下面以语文校本教研为例,对常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集体备课要下工夫:钻进去,驶出来
  当前的一些的备课不容乐观:教师拿到文本,习惯了依赖教参中现成的教材分析、电子备课,一旦离开了这些,便成了“私塾先生”,只会摇头晃脑地读。上公开课时,有些教师收集大量的网上资料,在课堂上面对鲜活的学习生命体,往往会因教学意外而措手不及。因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教学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或因教师教学视角过于狭隘,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文本的主旨,甚至把自己的失误当做创意,对学生造成误导;或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熟悉,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有个教师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时,指导学生朗读“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 到西山上就要落下”这句话,一个学生读得很沉重,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伤心地说:“太阳落山了,我感到很可惜。”教师表扬这名学生会读书,有自己的感受,于是要求其他孩子也这样读,强调要读出“很可惜”的样子和语气。由此可见,这个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已游离在文本之外,根本就没有把握好整首诗的基调。诗歌描绘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虽然在这儿落下了,但不可惜,因为她会去别的国家,给那里的人们带去快乐和希望。这与诗歌的结尾相呼应,怎么可以说感到可惜呢?学生刚开始读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但教师要适当引导,让他们准确地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教师出现这种教学状况是很不应该的。要对文本深度触摸,要对文字反复咀嚼,钻进去“细细读文本”。
  校本教研要发挥团队优势,实施教师合作式备课,使教师从过去单个地抄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集体研讨解读文本时,一要研究细读文本的基本任务,二要交流解读文本的招式,三要拓展解读文本的多维视角和丰厚资料。组织集体备课,主持者要组织全体成员将一篇文章多读几遍,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细读进入作者角色。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备课时要循路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以达到与教材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的境界。教师进入教者角色的关键是选择教学策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集体教研备课时,我们的责任就是提升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体解读文本可以求同存异: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新颖的意义。经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拨云见日,大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充分解惑,进行认知重建,这样才能体验“研”的味道,突破以往的教学难点。
  教师还要驶得出来――从学生视角来设计教案。备课的第二步是如何把教师解读到的教学信息有效地转到学生的视角上来:学生觉得课文哪些是可以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他们会有哪些奇思妙想……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孩子,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基础、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集体琢磨教材已有高度和宽度的同时,要移位体验,去罗列孩子理解上的可能性,分析各种想法是否合情合理,充分预设如何启发引导。在一些新教师的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景象,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当我事业遭受挫折,心情沮丧,踏上这德国的街头,看到这一片花海,感到 ……学生的回答很勉强。学生的感受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设计还是以教师的本位为视角。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集体备课时值得重视的研究主题。
  二、听课要重价值取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线教师长期埋头于重复的日常教学活动,对时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有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教学行为的失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也走进他人的课堂。
  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观课教师能否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对所观察到的具体的事实本身,交流自己朴素感受到的一切,兴许能学到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东西。看别人的课,说别人的课,就要思考别人课堂中的亮点,在校内积极营造向他人课堂学习的氛围;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在学习交流中开放自己的心态,接受别人来听课,在校内形成互学共生的教风。
  “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在学校有一定规模,同年级班级较多的学校,采用“一日一课”校本听课模式,同学科教师相互切磋,跨学科相互听课。这样,可以时时把发生在师生身上的常态课作为改善教学的活教材,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的差异性、丰富性等特点,推出了全方位开放课堂的举措。学校教研组在听课的数量、范围等方面作一定的规定,设计听课反馈表,要求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所听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
  校内听课平台的创设,加强了教师合作反思的意识。教师带着教学研究的心态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彼此间的想法、观点产生了碰撞,共同关注教学的改进、优化。
  三、评课要有激情:共鸣、碰撞、砥砺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其互动、导向、推广等功能。校本教研总离不开评课:有话要说,有问题要思考,有惑要解,有事要做。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败笔”,往往会有自己的“偶得”“智慧火花”,或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每堂课总多多少少有点触动,或零碎的,或系统的,与我们的理念、行为进行碰撞,或共鸣,或抵触,或是交相辉映,这些是我们学习的内化,是思考的外显,是实践的结晶,是研究的源泉。
  在校本评课中,我们不妨走得更远些,让有内涵和深度些――“百家争鸣才气象更新”。总观当前的评课现状,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不议不评,听之了之;有的空洞虚幻,随心所欲;有的事无巨细,不抓关键;有的高唱赞歌,浮华不实;有的条理不清,语无伦次;有的方法单一,步骤成规;有的只有不足,没有对策;有的言语偏激,习惯指责;有的不求实际,一味追风。通常的评课有了基本的模式:找上几处优点,以示鼓励;提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或是商榷点,以示真诚。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总是半拉子工程,不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要顾及施教者的面子……这种教研起不到效果。
  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辩课进校园”已经是26站了,笔者每期必看,每每让人耳目一新。《怎样把课文教到实处》《什么样的阅读指导最有效》《一堂课训练点应如何确定》,正是我一直想在校本教研活动第三常式中追寻的境界――让我们真诚地辩起来。围绕“课前谈话,谈还是不谈,如何谈”“这样的词语教学究竟好不好”“‘逆形而上’学习课文,这样的倒退法有无必要”“用‘因为……所以’训练是否妥当”“是‘霸主地位’还是有效引导”“是画蛇添足,还是拓展延伸”“是制造思维混乱,还是引发多元感悟”等多个主题,听课评课者来回答辩,冲击着语文教学的思想。是的,教学需要激情,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参与也尤其需要教师的激情。 “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校本教研保持“行走”的姿势,我行我诉――成长有痕。
  
  参考文献
  [1]韩义文.抓教研教改质量促学校科学发展[J].教学交流,2011,(11):181-182.
  [2]王淑娟.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三个层面[J].当代教育科学,2009,(6):21-22.
  [3]孔凡艳.展开备课过程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1):77-80.
  
   责任编辑 余 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