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课堂真假 [课堂“对话”真假辨]

时间:2019-06-12 04:58:3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案例1】   在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了脉络之后,以课后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通过预习你们能回答吗?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还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生: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
  师: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生准备了约五分钟进行交流)
  生:我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的伟大:“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走路时还在思考着问题,可见他对工作是多么的投入。
  生:对文中的这一处我感受很深,小女孩的爸爸说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可爱因斯坦却对小女孩说:“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可见他是多么谦虚。
  生:他面对小女孩的批评、指正是多么的宽容、坦荡啊!一位大师能这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真是太伟大了!
  ……
  师:是啊!这些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真是一个伟大的人!让我们带着敬佩的感情读读这些语句。(此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但面对老师一扫而过的目光,慷慨激昂的语调,他又缓缓放下了。)
  ……
  课后评课时,多数教师认同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认为抓住课后问题为“领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感悟文本,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但一位听课老师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不考虑主人公是大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因素,一个人“一边走路,一边埋头思考着什么”就能称得上伟大了么?更何况一个连“穿衣、收拾屋子这样的玩意儿都对付不了”的人,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心底里觉得他伟大吗?”我想起了课堂上那只被忽略的手臂,对学生的认同度也产生了怀疑。
  【案例2】
  在区级赛课时,又一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处理让我眼前一亮,自己的疑惑似乎找到了答案。教学片段如下:
  1.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他平凡、普通)
  2. 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自学课文15分钟,准备交流。
  3. 要想说服别人,首先得说服自己。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同学,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学生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交往中,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谈到他的伟大。
  4. 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这部分同学来发表意见。当然,刚才发过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5. 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起初,大家都各执己解。但渐渐地,大家的意见趋向统一: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却依然那么谦虚,随和。他是那样宽容大度,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在生活上的平凡与人格的伟大并不相悖,平凡中更见伟大。
  【反思】
  两则教学案例反映了目前小语常态课堂的两种现状:“假的对话”与“真的对话”。
  对话,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正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尝试发挥出它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正如案例二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师生间、生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观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所有学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可是在热热闹闹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警惕其中的“假对话”,即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真对话”,甚至是“反对话”。正如案例一,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基于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形成“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一共识而展开的,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巨匠,所以在学生的眼里,缺点成了优秀品质的佐证,普通被硬生生地上升到伟大的高度。不仅如此,我们教师还要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并为教师的观点找出证据。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这是教学的民主吗?这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吗?这样的课堂能教育我们的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吗?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区别“真的对话”与“假的对话”呢?我结合众人的智慧及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从形式上说,“真对话”是平等的,而“假对话”是居高临下的
  “创设自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师生对话的前提。”在“真对话”的课堂中,教师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最自然、最真诚的交流,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倾听他们幼苗拔节、心灵开花的声音。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与目标管理者转化为心理诱导者、方法引导者、学习指导者,师生是一种“我-你”关系。而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时候,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殊不知,课堂上那一支犹豫着举起的小手,或许就是一种见解,甚至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呢!忽视了这样绝佳的对话机会,多么可惜啊!
  “假对话”中教师的角色是权威式的,与学生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学生是没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从而也就谈不上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更不要说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这样的对话越多,距离新课改的目标就越远;对话的氛围越热烈,学生思想的天空就越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哗众取宠,迷失了精神的家园。
  (二)从内容上说,“真对话”讨论的是真问题,而“假对话”讨论的是伪问题
  “真对话”能紧抓“教学文眼”,发掘出师生有效对话的真问题。所谓“教学文眼”,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就是文本的核心知识,就是那些最具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它与‘文本文眼’不同,‘文本文眼’是基于文本的自身逻辑,而‘教学文眼’的出发点是教学的需要。”例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本课的“教学文眼”。抓住它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才能真正产生能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有价值的真问题,真正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有效对话,切实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才有了学生思维火花的喷射,有了学生观点的和而不同。
  “假对话”中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设计一些机械性的问题,是伪问题。因为教师根本不去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与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如案例一,表面上看去教师似乎抓了教学文眼,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这样在无意中忽略甚至于剥夺了学生发表看法的权利,课堂是对话了,学生也热情去辩解了,可是对话的背后却是专制。这就是典型的“伪民主”、“真霸权”、“假对话”。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