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新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时间:2019-05-24 04:46:2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笔者最近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大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感觉到现在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爱得太浅,虽然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得非常普遍,但只是对课文简单的演化,这是不是人的一种浮躁在语文课堂中的反映?这些课难道就是信息时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忆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授的《草》一课(于永正的精品课之一,读过于永正教育方面文章的读者,会想起他的这一教学案例),一首小诗被于老师教得出神入化,看得出这位当年五十多岁的教师是如何研究教材的,也看得出于老师对这首诗是如何理解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他的深入钻研,不可能有这般出神入化,让许多专家、学者感叹的课。
  钻研教材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它是从事任何教学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事,只要有学校在,只要有学生,这件事就必须存在。如果不强调用新课程的理念去钻研教材,新课程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一、钻研教材,首先要乐观地去做
  教师拥有钻研教材的乐观心理吗?为什么在钻研教材上首先要拥有一份乐观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乐观是我们爱语文的反映,在钻研教材上,不把爱放进去,一般地看,必须会有产生一般的效果。当我们乐观了,必须收获着钻研教材的乐观。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技巧2000则――美国教师教学法》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无论工作的哪个方面,你都要愉快地处理;这种情绪将给你身边的人带来正面影响。孩9-#N对消极的气氛往往非常敏感,也常常因之而产生不佳的反应。”笔者读到这些话语,心里好像没有多少愉悦感,原因很简单,我从教这么多年,是第一次看到,将“愉快”写于钻研教材上。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种以“愉快”开端,必然会收获愉快的那一半成功。这些年,有些专家说美国的基础教育赶不上中国,说这是我们中国的自豪。我一直怀疑这些学者的认识。从黄全愈与儿子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放飞美国》等书中的介绍中,你也许能看出美国的基础教育的真面目。
  让愉快成为钻研教材的一大理念是有许多路要走的!我们不要小看这“简单地愉快”,它需要我们做出许多努力。比如,我们要彻底地改变过去自己那种执教的心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要认为执教是自己一生的快乐。如果不具备这一点,那钻研教材怎么可能快乐起来?
  “愉快”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教师从钻研教材一开始就要有着大爱,一爱教材,二爱学生。
  大家常说教育是一种享受,我认为应该从钻研教材一开始就应该有着这种享受。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现在的备课改革,条件好的学校早已经实行了电子备课,目的是减轻教师负担,但从网上所搜集到的电子备课资料来看,虽然形式变了,但阅读其内容,你会发现这些教案仍然是教学参考书的替代品,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从中,你不可能读到任何愉快。
  如何让愉快走进我们的备课环节?这是一个课题,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愉快,一定是每位教师都想要的,教师也都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只要我们想着做乐观的语文事,就会拥有钻研教材的快乐观了。
  二、钻研教材,永远不要忘记“综合”两字
  在拥有乐观之后,我们的第二种钻研教材的思维就是拥有“综合”。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综合角度去研究。
  如苏教版国标版四年级上第22课《春联》一课的教材钻研。过去教师往往只从这一课的角度来钻研,把此课研究成了春联知识教学课,因此整个课堂就把春联的作用、春联的内容分类、春联的特点作为重点,学生也围绕着这一切读、背、悟、搜集。事实上,从这样的课堂就可以看出教师对春联认识的肤浅。有人会说,四年级的孩子没有必要认识得那么深刻。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母语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必须做到认识深刻,尤其要从中国特有的文化角度来思考研究,只有这样钻研,才能实现“综合化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春联”是中国人憧憬美好生活的一个标志。我曾经以“你知道中国人是怎么贴春联的吗?”“家家是不是每年都贴春联?”“春联是不是都写在红纸上?”等问过一些教师,很少有人能够讲完整,所以,学生也就很难体会到中国这一文化的魅力。春联要在除夕那天贴,是对一年的美好总结,预示着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早起,在第一缕阳光下看到美好的开端。如果年终前家中有人离开人世,春联就不贴了,在心里想着亲人。第二年年终,对这一年的成功、收获还是要总结一番的,春联便贴上了大门。但亲人才离开一年多时间,不能在红纸上写春联,所以这一年的春联是写在蓝色纸上的,这既有对整个家庭的祝福,也体现出对离开的亲人的思念。亲人去世第三年,春联就是红色的了。讲述这样的历史,春联的人文关怀味不也在其中吗?课堂上,孩子们听着身边的故事,想着对联上的每个字,那种汉语的特有的美不就像涓涓溪水流入心间吗?继续钻研《春联》课后的第五题(让学生积累几幅春联)、练习七,苏教版语文教材用春联的形式打开中国儿童习得母语的那扇文化大门不就清晰可见了吗?
  再如苏教版国标版五年级上第19课《诺贝尔》,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10日左右(这是每年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最好在这一天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其意义大家都会明白)。从建国至今,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诺贝尔写进小学语文教材,这一点,我们在钻研教材中应该有所了解。怎么更好地钻研这篇课文?这篇文章很简单,但我们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只是围绕着这一千多字的文本讲述那么三节课,对五年级的孩子会产生多少影响?我们钻研得浅,对诺贝尔理解得少,教过也会很快忘记,不会把此事记在心间。诺贝尔精神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让我们的孩子终身拥有诺贝尔精神的目的不是为了奖,而是为了学习那种精神。认识到这一点,这一篇课文就会自动变成引子,就会自动转变成学生认识的起点,就会自动让学生跳出教室走进网络看看世界的这一天有什么样的变化。另外,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地钻研,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把他的一百多种发明奖金和专利费共二百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项事业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是很难讲清楚的,因为每年还会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我们教师不是诺贝尔研究专家,但只有通过我们的钻研,与学生一起分享更多的信息,这一课走进学生心灵才会成为现实,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的体现于其中。
  “综合”不是属于一篇课文,而是属于整个语文世界,因为再好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把整个语文世界囊括。有了这种综合化的钻研教材的思维,我们才能让学生领略语文世界是无穷的,是非常丰富的,是需要一生努力来学的,是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帮助的。
  三、钻研教材,不可忘记学生读着什么书,写着什么文章
  现在的学生读书少,有人说这与应试教育有关,我觉得应试教育不是直接原因,而与我们教师没有从书的角度钻研教材是相关的。如果我们教学一篇文章时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方面的书 会对课文中的内容了解得更多,学生能不去读吗?
  对于中国学生害怕写文章这个现象应该好好思考,思考我们如何在钻研教材时把这个问题从教材角度将其解决掉。我们钻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部分,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新课程标准下的习作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我们要钻研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习作教材,我们要钻研如何调整教材才会更适应自己班的孩子,我们还要钻研国内外先进的语文习作教材……完成了这一系列的钻研,引领学生写文章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现在各个版本的习作教材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话题作文走进了教材,从学生需要表达的角度设计每一次习作。比如苏教版国标版六年级上习作4: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过不少有趣的实验了,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将实验经过写下来。也可以写自己设计的实验。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实验。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例:在你居住的院落里,有没有正在忙碌的蚂蚁?如果发现有匆忙行进的蚂蚁,找来一只樟脑球,你的实验就可以进行了。请你用樟脑球在这只小蚂蚁前面轻轻地画一条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蚂蚁若是冲破了“防线”,你就在它前面再画一道线,这下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小蚂蚁的周围画一个圈,这个圈要稍微大一点,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将圆圈逐渐缩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时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可以边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写这样的文章,不是挺有意思的吗?学生读一读、玩一玩后,一定有话要说、有文要写了。
  再比如六年级上中的习作1,用钱钟书女儿躺在病床上写的《爸爸逗我玩》作为话题:哪位父母没有逗过孩子,哪个孩子没有被逗过?学生们读着读着就笑了起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便自然想起了童年的趣事,写作的那股情就被激发出来了,肯定有话可写,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当然,现在还有好多教师将习作教学重新教回到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就是没有钻研好教材的反映。利用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写的例子很多。比如《小镇的早晨》一课的教学,一些教师钻研完教材,把重点放到了课文介绍的小镇早晨的三个特点: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忽视了用“小镇的早晨”中的“小”来引导学生学。如果在抓住小镇早晨的三个特点后,把“小”作为重点,孩子在这篇美文的感召下,一定会留心身边的“小”,让“小”入文的。
  钻研教材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钻研教材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母语。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把精力转移到对习题的钻研上,这是本末倒置之事。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用各自的智慧去钻研、开发教材,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