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19-04-22 05:03:5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时,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导、启发和传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世界的,也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教师的“教”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教”这个外因要通过学生“学”这个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摆脱“以教师为主”的“外因论”思想,尽量创造条件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要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是先决条件.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指向目标的有益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以更强烈的积极方式导致或加强学习的愿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从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出发,就必然会导致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处处企图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把教学过程简单化,使学生变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逐渐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厌恶教师的教学.如果我们认识到实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要解决师生之间的这种矛盾,教师必须通过自己在认识和熟悉了学生内部精神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暴露教学思维过程乃至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二、架设“认知桥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扫清认知障碍�
  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认知形式经历着从概念的形成到概念的同化的过渡过程,并逐渐以概念的同化为主.而完成概念的同化既要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有健全的概念体系以及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还要使学生掌握新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和了解定义术语语义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将未知向已知转化以获得新概念.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有困难,或者不具备上述条件、缺乏必要地知识基础,或者因为在转化过程中出现障碍――缺乏必要地思想方法.无论何种情形,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不应体现在“硬灌”上面,而应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扫清学生学习中的认知障碍,使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成功.�
  三、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积极进行�
  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思维.认识需要常来之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新问题是学习者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此时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促使学习者去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景,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景,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大脑置于“觉醒状态”.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
  四、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动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自己自奋其力,自致其仰,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学校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地学习,这种学习不论在速度上、深度上都要超过一般的自学,这里的关键是由教师的指导.不过这种指导并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也不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是发挥教师问道在先、经验丰富、对教材领会深刻等条件,给学生的学习起点拨、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和较好地获取新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是要“交给学生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五、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积极主动地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精辟地阐述了会学与不会学的差别.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还必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对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使教学效果向最优化分析发展�
  教学效果和方法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使教学效果向最优化方面发展.教师在这方面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同时还要通过阶段学习效果的测量,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评价,把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的设计中来,以便于改进已有教学方法和施行其他教学措施.�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