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中考题解答过程的分析及反思] 物理大题及解答过程

时间:2019-04-22 05:03:5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中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学生在考试卷中解答的情形,能反映出教学中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年绍兴市数学卷的阅卷工作.对试卷中的第23题感触颇深,现将自己对该题的分析、反思、探索摘文如下,供同行参考.�
  题目:(浙江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绍兴市数学试卷第23题)�
  (2011年绍兴市中考试题23题)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框中的题目.�
  
  图1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1.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图2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
  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2,
  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
  请你直接写出结论:�
  AE 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
  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
  AE DB(填“>”,“<”或“=”).理由如下:�
  
  图3
  
  明证明点,即如图3,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
  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
  一、试题的特点�
  本题以等边三角形一个常用的基本图形为背景,融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题,本题难度适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第1小题以特殊情况,探索结论,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②第2小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特例启发,解答题目,先是猜测大小关系,后是写具体解答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于已经作好辅助线,解答过程的难度系数下降,使学生沿着知识台阶步步深入,逐步形成推理的思路,探究数学的内在规律性,既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也加强了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③第3小题在①②两题的基础上,拓展结论,设计新题,考查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自学能力,区分不同的数学学习水平,为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创造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综合程度高,有较高的区分度,现将第2小题中的解答过程的典型解法总结如下:�
  二、考生中典型解法�
  1.利用(�ASA�)证明三角形全等�
  
  图1
  方法一: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过程略).�
  
  图2
  
  2.利用(�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方法二: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过程略).�
  
  图3
  
  3.利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
  方法三: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
  ∠ABC=∠ACB=∠BAC=60�°�(过程略).�
  
  图4
  
  (4)利用平行四边形证明�
  方法四:连接BF�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过程略).�
  ∠ABC=∠ACB=∠BAC=60�°��
  
  图5
  
  (5)过E作AC的平行线构造另外三角形证明全等�
  方法五:过E作EG∥AC交CD于G点(过程略).�
  三、典型错误归类�
  1.由于涉及角线段较多,数量关系较复杂,无法找到等量关系,故无从下手或乱写一番.�
  2.全等三角形找错.△BDE与△ACE全等.�
  3.证明三角形全等条件运算错,如解题(3)中,BE=CF,DE=CE,∠EDB=∠CEF,就说明△EFC≌△DBE,利用SSA说明三角形全等.�
  4.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模糊不清,如解答(4)中,利用EF∥DC,ED=BF,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就说明EFBD为平行四边形.�
  5.最后线段相等没有转换,能得到BD=EF,而题目要说明BD=AE,需要EF=AE转换.�
  四、错误的分析�
  1.从学生角度分析�
  错因(1)阅读能力差,不善于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往往顾此失彼,不会支解成几个小问题,再各个击破,然后,找出各个小问题间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错因(2)一些学生常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对一些定理理解不够透彻,有些同学经常知道大概满足什么条件就算了,如用�SSA�证明三角形全等,用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来说明平行四边形,没有把定理的内涵真正弄明白,导致解题不正确.�
  错因(3)化归意识淡薄,类比能力差,关于求证线段相等的题目在平时练习、作业、历年试题中考中并不少见,大部分考生在解决此题碰到麻烦时,根本又不会联想到以前与此类似的题目,化归自己熟悉的问题,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
  错因(4)一些学生在平时解题时没有养成言必有据习惯,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和态度,碰到问题,往往只凭感觉,凭经验,如在最后一步直接得出BD=AE,没有中间转换.�
  2.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题,形式不断翻新,解题方法灵活,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却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过多的机械式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效率,常就题论题,强化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反复操练,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维定势;部分教师仍然是重结论,轻过程,让学生强记一些定理、公式,以致解题时灵活不足,死板有余.如证明三角形全等运用�SSA�方法.�
  (2)不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学生的运算能力差,一些最基本的整数运算也会出错.教师往往简单地归结为学生“不认真”、“马虎”、“粗心”等,而不能详细了解、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思维过程,光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难以得到提高的;还有一些教师对运算能力的认识不足,认为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运算法则的记忆、运算过程的技巧训练上,只追求学生算得快而缺少对运算意义的了解,以及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3)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比较,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关注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对概念的理解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扎实,出现错误.�
  五、教学反思�
  (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一般来说,解题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①审题,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②紧扣关键字、词、句,找到入口,形成解题思路.③求证过程,要做到表述严谨、规范,条理清晰,书写整洁,步步有据.④反思,反思解法中有无错漏,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无简便的方法.�
  (2)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双基”, “双基”教学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是“主阵地”,概念要“堂堂清”,技能要“常常练”,注意不留死角,不掉链子.课堂上要避免一讲到底,或者只练不讲,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讲练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握好“讲练结合”的度,力求讲得清清楚楚,练得扎扎实实.�
  (3)要系统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示范到位,明理法则,明确要求; 重视对典型几何题的拓展、挖掘与归纳,选取典型题进行变式练习,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练习,要精选题日,有针对性地练,反对“盲目练”,反对“题海战”;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注重错题.教师应对错题进行提前干预和现场跟进.教师设计辨错题,学生校验,探讨研究,分析错因,生生合作,总结反思,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提高精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平时解题时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