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孔子思想的传承】孔子思想害了多少人

时间:2019-04-13 05:11:2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是高考语文浙江卷《论语》阅读题的重要考点。比如2010年的浙江卷就考查了欧阳修对孔子思想的继承。要说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为政观、仕隐观和苦乐观,下面就以三道题为例来看后世读书人如何继承孔子的这些思想。看过了文中的分析,你也可以试着回答这些例题。答案在文章最后,看看你的回答正确吗?
  例1 以下历史人物的言论,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为政观?你怎样评价这种为政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贾谊《过秦论》
   德教废而诈伪行,礼义坏而奸邪兴。
  ――【汉】桓宽《盐铁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例1考查孔子的为政观。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提倡以仁德礼乐治国,反对刑罚苛政。
   后世文人大多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从例1中贾谊、桓宽、魏征的言论便可见一斑。此外,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批评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如此注释“为政”一章:“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这些说法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德治可使百姓归心,有它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后世不少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对其作出补充。
  韩愈就非常明确地说:“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他认为应以德礼为先,以政刑为辅,儒术适用于天下太平无事时。
  苏轼也说:“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看来,苏轼认为以“力”可以得天下,但得不到民心,得民心需德礼,所以德治与力治并用方可也。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之以政”一章时说:“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不可以偏废……”他也继承了韩愈德礼为先、政刑为辅的观点。
  
   例2 以下三则言论都化用了《论语》中的哪句话?请写出。你觉得孔子流露的这种思想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是否矛盾?简要说明理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乘桴意,问谁人领解,空立亭皋。
  ――佚名《沁园春・登候涛山》
  
   例2考查孔子的仕隐观。孔子一生四处奔走,积极用世。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还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可见,孔子的从政愿望是多么明显而强烈!即使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情况下,孔子依然为了“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后人也积极地继承这一思想,比如李白一生便积极入世、抱负远大,他高唱“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政愿望丝毫不弱于孔圣人;“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吃苦的决心也不亚于孔圣人。
   但是,孔子在失意之时也会流露一些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悖的情绪。例如,《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例2中的三则言论显然化用了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用行舍藏”这一思想,除了例2中的一句,还有不少诗句体现:“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辛弃疾在经历“三仕三已”之后,也不得不用孔子“用行舍藏”的观点说服自己:“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
  
   例3 从以下两段文字看,周希陶的贫富观和孔子的贫富观有何异同?
   富贵如刀兵戈矛,稍放纵便销膏靡骨而不知;贫贱如针砭药石,一忧勤即砥节砺行而不觉。
  ――【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例3考查孔子的贫富观。从题目中孔子的话以及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孔子以追求道义修养为乐,而不追逐物质享受。
   中国历代文人都深受孔子影响,以安贫乐道、贫贱不移为尚。《后汉书・韦彪传》云:“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苏轼在《方山子传》中说:“方山子……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庵居蔬食”,传为美谈。宋濂以“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沛然”来劝勉后辈。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称赞颜回的安贫之贤,但他并不截然否定和摒弃“富且贵”,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在孔子看来,若“邦有道”,不“富且贵”才是可耻的;富与贵只要能“以其道得之”,也是未尝不可的。
   对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饭疏食”一章时说:“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告诉我们孔子漠视抛弃的是“不义之富贵”。但题目中周希陶的观点误解了孔子的观点,他不分义或不义,将富贵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这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后世文人在接受孔子思想影响的时候,既有传承,也有变化。如此相互影响,才有了中国儒学的最终面貌。
  
  【参考答案
   例1 孔子的为政观:为政以德。
  评价:德治可使百姓归心,但有局限,德治应与法治相互补充。
   例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矛盾。“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的是对理想追求的执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从政的强烈自信,这是孔子一生的主导思想。“乘桴浮于海”是孔子在失意时的偶然感叹,但他并未付诸行动。
   例3 同:两者都轻富贵安贫贱。异:孔子颂扬安贫乐道,但并不一概摒弃富贵,孔子轻的是“不义”的富贵。周希陶不分义或不义,认为凡富贵就是“刀兵戈矛”,一概摒弃之,是对富贵的一种极端态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