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词源研究打开另一扇门】 汉语词源研究

时间:2019-08-19 05:09: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中图分类号:N04;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1-0058-03       19世纪,在西方诞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来找出他们共同的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只是亲属语言间的历史比较,跨越亲属语言的界限,在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的词源之间,是否也可以对比呢?对语言学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个课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称为比较词源学(或对比词源学)。伍先生认为,比较词源学是对比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比较词源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辑录了伍先生1981年到1997年近20年间的近20篇论文,是伍先生多年来在比较词源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文章虽以举例为主,属于微观的研究,书也是论文集的形式,非系统阐述,但这些文章,探讨了中外多种语言词汇的起源、演变、相互关联及地理分布,从而展示了语言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以及词源学研究对于社会、文化、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意义。该书填补了我国语言学的空白,在语言学理论上应该有自己的贡献。
  一
  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这些语言各有其特性,但是,作为人类的附属物,各种语言也有很多的共性。摩尔根说:“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有种族的大脑无不相同,因而心理法则的作用也是一致的。”②克拉克(Clark)也曾指出: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人们根据相似的经历对某事做出相似的结论,这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是直立行走的生灵并且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缘故③。语言的共性,是比较词源学赖以进行的基础。语言有共性,这差不多已经成为语言学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如何证明这些共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事实作为佐证,那么,说服力是要大打折扣的。事实胜于雄辩,语言事实,是语言理论的最好的证明。
  《比较词源研究》里的近20篇文章引经据典,对语言词汇追根溯源,跨度数千年,分析了词汇演变和传播的历史进程;同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运用数十种语言的词汇加以对比,阐明关联和异同,进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比如,该书第113页的《词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选取了十几个词为例,分别运用汉语、英语、俄语、法语的材料,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进行比较,证明了“人类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
  再如,该书第98页的《论语言中所反映的价值形态的演变》,运用各种语言的材料说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即简单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形态。从对各种语言的相关词汇详细的分析对比中,伍先生探讨了语言共性,也让大家“看到一个饶有兴味的事实,即简单价值形态在汉语和汉字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
  二
  语言比人类迄今发现的任何古代文物都有更久远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古代或远古时代的先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和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文化因为交流而发展。文化的交流在语言上有所反应。语言就像化石一样,人们相信,在某块化石上,肯定会留下我们先人的文化痕迹。基于此,瑞士语言学家阿道尔夫•皮科特(Adolphe Pictet)仿照古生物学创立了“语言古生物学”学科。
  《比较词源研究》通过各种语言的词汇比较,展示了语言世界里的各样的文化交流与学习。该书第52页的《从外语词汇看我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第90页《从语言看印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两篇很有趣的文章。
  前者从四个方面说明我国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从外语表达“中国”或“中国的”词中看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二)外语中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文化和物产向国外的输出;(三)汉语向东方传播西域文化的作用;(四)汉语数词对东方国家的影响。后者则以翔实的外文材料说明了印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其中,对阿拉伯数字传播历史在语言中的留存的说明,言而有征,颇为有趣。
  两篇文章材料非常翔实,只第一篇文章的第一方面,作者就引用了几十种语言的相关材料。伍先生以深厚的外语功底和汉语学养,从语言学的角度,中西对比,深入探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有其独到的贡献。
  在书中,配有近十幅有关词汇的地理分布图,结合文字,让读者对某些词汇的地理分布一目了然。这部分,伍先生用力甚多,而用地图的形式展示某些词汇的地理分布,很直观,颇具说服力。
  三
  伍先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的语言学融入世界做出了榜样。
  语言学的发展是螺旋式的,当形式化倾向终于导致语言学的困窘时,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把语言学当作一个超脱社会的封闭系统进行内部的静态分析与描写,而是逐渐思考语言与社会、与文化、与人的关系。西方认知语言学应运而生,如今蓬勃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从个体词语意义(包括它的构词理据与使用意义)的文化内涵考据入手,观察语言与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从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然后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来寻找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内在规律,这却是传统训诂学早已创建的研究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文化语言学绝非当代人所首创,更不是由国外引进的。它不但发源得很早,而且从来就是中国语言学的古老传统。”④其实认知语言学重意义的路数,与中国传统如出一辙。中国语言学融入世界,其实,有很好的契机。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融入世界的工作,现在我们做得普遍不够。中国语言学的宏富之路,任重而道远。
  必须承认的是,现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一方面,语言学从业者外语基础好的,多致力于翻译,因为对汉语研究相对陌生,研究汉语有时不免生搬硬套;另一方面,从事汉语研究的人,有的外语基础不好,也由于观念所致,只是一味沿着传统的路径,做着“专门”的汉语本体研究,而对外边的世界几乎茫然无知。让西方迁就我们,不太现实;而把西方拿来,中体西用,可行,但有问题。连研究范式及路径都与世界不一样,怎么融入世界?
  中国语言学,从古代开始就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其研究范式,包括术语都和西方迥异。是梳理中国传统语言学,向西方靠拢,还是把西方理论拉过来为我所用,还是干脆不管他人,自己建设所谓中国特色语言学,是摆在每个语言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逃避不得。最好的方式是放弃所谓的自尊,整理传统,从研究范式及术语等各方面,寻找与世界的契合点,主动地融入世界,而不是让世界走向自己。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是中国传统的现代化,是虚心学习西方从而开始自己的现代化。
  四
  《比较词源研究》中的文章,常引用几种外语的词。这一方面说明伍先生外语方面下的功夫,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多会几种外语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书后附录《我的学术生涯简介》里,伍先生提到:
  我所接触的外国语言学家几乎都熟悉几种到十几种外语,所以他们能够在阅读外国语言学文献和引用外语例子时游刃有余。我在写上引《怀疑和学术批评对发展学术的意义》等文章时得益于A.Arthbar编的《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英语、希腊语的格言和格言性语汇比较词典》。除上述语言词典外,我还有数十种属于印欧系的语言词典,还有日语、越语、朝鲜语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语、满语等)共200多种语言的词典和手册,这对我撰写十余篇有关语言类型学和语言词汇的地理分布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引用几十种语言的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王宁教授曾经指出:“探求词源必须有一套科
  学的方法,不应当是随意的、感觉式的。这既要涉及词的物化形式语音,又要涉及词的内容语义……至于阐释词源则要涉足民族文化的大网络、巨系统,不应当简单化。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是对词源与文化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找到由语言本体出发深入到民族文化历史总体的可靠途径。”④
  通过伍先生这本书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阐释汉语词源,有时也还应该扩大涉足面,涉足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大网络、巨系统,用外语里的词源实例为汉语佐证。这个意义上说,伍铁平先生的《比较词源研究》,跨越了亲属语言的界限,为中国有深厚传统的词源研究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所以,《比较词源研究》里的一系列论文,无疑具有方法论意义。
  
  注 释
  ①《比较词源研究》,伍铁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②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第8页,商务印书馆,1977年。
  ③转引自李国南《辞格与词汇》第5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④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