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法,提高教师的语文素质】 改进教法

时间:2019-07-21 04:58:4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对于传�的语文教法,许多年来人们都在反思,传�的教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但究竟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提高教师的语文素质的途径又在哪里?笔者从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入手,浅论如下:
   一.勤读、多写,提高自身素质是改进教法的基础
   刘国正先生讲:“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修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自身修养不够,教学方法再讲求,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就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知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和用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头脑。这样,才能为积极探索改进教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业务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最佳途径无外乎勤读、多写。
   为育人而读书,是无止境的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以教人读书为己任的,所以必须勤于读书。只有多读书、多积累、多储存知识信息,改进教法,才有源头活水。如牛吃草一样,只有多吃肥美的草,才能多产甘甜的奶,才能有益于滋补人类。叶圣陶生先曾经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本钱不能凭空得到,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吸收,不厌其烦地吸收。确实是这样,作为号称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杂家”,应该有海纳百川、吞吐日月的胸怀,九流三教、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政治科技等都应广闻博取、兼容并蓄。庄子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学如舟,读书如水,只有水的深度、广度够了,教学之舟才能从容不迫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那么到底应该读哪些书呢?首先要读的当然是有关语文专业方面的书。其次是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吕叔湘先生说过,教语文的人必须“搞清楚一个人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以上几类书,才能搞清楚一个人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勤读之外,还必须多写。黄岳洲先生说:“只读不写、只教不写就难以深入,而流入泛泛之读,流入平庸的教书匠,就会方向不明,劲头不足;一旦为了写作而读书、而教书,就像一块干布遇上了水点,马上就吸进去了,又像一柱喷泉晶莹剔透活力无限。”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道出了读、教与写三者间的关系。读是吸取别人的,写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自己必须下水示范。也只有自身下水,才能有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文中的清浊凉暖才能了然于胸。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个题目给学生构思、行文产生的困惑、障碍到底在哪里。语文教师还要多练笔,多写点教育教学论文。实践之后升华为理性认识,再用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使教法突破陈规,得以革新。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也有人说所谓教育就是示范。善读、善写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两项基本功,只有勤读、多写,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的思路规律,才能积极探索改进语文教学的科学方法。
   二.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是改进教法的前提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必须打破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观念,积极构建大语文观。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既有严格的科学性,更有强烈的人文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改革教法,思想上必须明确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简言之,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必须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这一思想也是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是必须以一贯之的思想。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出发点与归宿点都要定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上。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种种问题;也常常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阅读各类书籍、各种杂志报纸,收视新闻,上网冲浪,开展研究性学习,关注政治焦点、社会热点,如积累背诵每年一度“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的颁奖词,我甚至把其他学科的教材也作为阅读材料引进课内,扩大阅读面、知识面。通过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补充了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方面特别强调学生要“参读相关的文章”,“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是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课内讲了《鸿门宴》,课外让学生阅读情节与之相关的《垓下之战》,阅读体现司马迁人格的《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伯夷列传》等。课内学习《五人墓碑记》,课外可以阅读文体与之相同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泷冈阡表》等。这样,通过比较,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在指导写作上,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必须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必须把课内的东西迁移运用于课外,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化为己有,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三.突出导学,读、写并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是改进教法的途径
   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原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论断。教师的讲,要精讲,要讲方法,要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教师必须把课堂的大量时间交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支配。这是因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靠学生自己独学、对学、群学,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去感受、体会、理解、运用知识,久而久之,形成能力。所以改革教法的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确实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张志公先生在《传�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他还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这里的“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主要就是多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主要就是多写。学好语文的法宝就是多读多写,舍此而外,别无捷径。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把读和写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以多读、多写为乐趣,自觉地读、自觉地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平时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功夫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为激发兴趣,要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努力使开展的一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如每日名言、每周摘记等。说到自学,我认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放心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干。对于不该讲、不能讲的绝对不要讲,一些课文甚至课文的个别章节完全可以通过导学交由学生体会。我的做法是从指导学生剖析结构思路入手,联系阅读和写作两个能力点,以学生整理读书笔记的形式开展自学活动。同时,加强必要的学法指导。要讲就要讲方法,讲难点、疑点、易混点、可考点的掌握要领。只要把“钥匙”交给学生,他们就能自觉地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能在反复实践中拥有语文的方方面面。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可见,给学生奉送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改进教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改进教法就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不同种类的思维形式及其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都要加强训练,在逐步训练中不断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及敏捷性等。课堂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教法上之所以提倡“启发式”,就是因为在教师的点拔诱导下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了。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关键在一个‘活’字”,在于得法。改进教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无止境的探究课题。以上所谈还比较肤浅,恳望大方之家及同行不吝赐教。
  
   赵旭,教师,现居河南灵宝。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