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

时间:2019-06-10 04:57:0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新课改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而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也都认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但遇到具体的教学情境时仍然存在对学情把握不足、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教材理解不深,以及自身素质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阻碍因素,尤其青年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以“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为例,怎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认为,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教材,即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重组、增删、活化、延伸;精心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用活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开发教材,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等。
   一、立足学情,有效整合教材
  立足学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这是新课改的本质和核心。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了解学生的共性需要;三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找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取向对教材进行重组、增删、活化、延伸,这个“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同时我们在整合教材时也要注意几点:
  1.注重基础性,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要有相对的完整性,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应该说,现有教材严格遵循课标要求,在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是比较科学有序、规范完整的,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基本都有得到落实,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教材,不能随意进行删减,也不要频繁进行改造。只是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本校生源情况,即学生的认知特点、原有基础等因素,对知识点的内容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进行调整,对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阅读内容、案例分析等进行添加或删减,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对我校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教材中却在一开始就呈现了,而把学生较易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和分布特点”放在这之后。我就作了如下调整: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入手,引导归纳出两种类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更为有效的。
  2.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经历”的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方法,增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教材呈现顺序,是直接告诉学生环境问题分成两类,再分析其原因和分布。而我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边分析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成因,边板书归纳环境问题的两种类型。这样处理教材,意在体验归纳的过程,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较原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材只能提供一种或几种方法,更多的方法要靠教师的挖掘和创新。
  3.注重时代性,增强地理能力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这些能力,学生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全球大事,而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整合教材时就应删掉过时的,甚至是干扰的信息,补充大量的与本课有关的地理时事,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发展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从学情出发,考虑到“生态服务”和“世界环境问题”这两个案例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掌握作用不大,甚至形成干扰,就可以删去这两个案例,另外补充关于福州湿地破坏、松花江水污染、金沙江流域植被遭破坏、中国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对比、美国转嫁污染以及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等案例,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环境,从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提高地理能力。从这节课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些策略也的确是行之有效的。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领悟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使之综合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生正确地理观念的形成。要做到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不是在课上直接告诉学生要具有这些意识,而是通过一些教材的处理,包括身边环境问题“福州湿地破坏”案例的选择、“漫画”情境的创设、“中美环境问题的比较”设计等,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站在新课程目标的高度,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1.丰富教材,“呈现”特色
  设计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特色的呈现方式。(1)凸显地方特色。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身边可以见到、可以听到的地理事实、时事、最新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使教材内容更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延续初中“学习有用的地理”,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我选用了福州当地湿地生态遭破坏的案例来对教材进行补充,以更密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2)多样化的呈现。教材一般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应该对其可拓展部分充分设计,以各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呈现,如模拟实验、实地探测、学具制作、小品表演、小组竞赛、辩论演讲、专题调查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呈现方式的直观、形象并具有娱乐性和可读性,一定程度上是对文本教材的充实、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也普遍受学生的欢迎。
  2.用活教材,“探究”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就要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而“用教材教”,也要求我们要用活教材,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应该把相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探究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也是实现课堂生成性的重要途径。当然,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梯度。如果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跳一跳还摘不到,就没兴趣了。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中用到的“漫画:西欧人和巴西人的争论”案例,学生一下子看不出主题,我就分成简单的几个小问题,如:“哪个代表巴西人,哪个代表西欧人?”“西欧人为什么认为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呢?”“巴西人为什么说‘要保护得付氧气费’呢?”等,逐步引导得出“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主题。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才有继续回答问题的动力和热情,我们也才能达到课程目标。当然,问题也不能设计得太容易,如果问题缺乏一定的思维价值,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
  3.开发教材,“激活”思维
  新课标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条基本理念。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开发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才能让学生做教材的“主人”呢?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运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手段,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课程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补充和更新。如:我曾经利用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开展“地理时空”课件展演活动,平时鼓励学生收集、加工身边的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天气预报、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旅游方面等等,并轮流到讲台上配合自己制作的地理课件进行演讲,虽然一学期每个学生只能轮到1―2次,但收集、制作的过程就是“激活”思维的过程,演讲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共享了其他同学的地理信息资源,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开发了教材,为地理课堂的学习创设了更加多样化的情境。
  新课改进行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不仅仅只是一线教师教科研关注的重点,而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廖炽昌)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