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闪光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区别

时间:2019-05-14 04:55:3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主题思想尖锐深刻,兼有绵绵余韵,是这篇小说的最为出色和令人称道之处。作品不仅揭示了由统治者造成的现实社会的黑暗,更揭示、呈现了黑暗存在的基础和后果――普通百姓身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变革现实的艰难、沉重,令人思索无限,感慨无限。启发民智,除却国民性格中的奴性、惰性,依然是跨越国界、民族的世界性话题和难题,任重而道远,令我们警醒和震撼。
  关键词:尤丽娅 自甘弱势 责任 良知
  
  在享誉世界的契诃夫短篇小说作品中,《柔弱的人》[1]是非常出色和令人称道的一篇。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女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辛苦工作两个月,被男主人“请”去结算工钱。原本讲定每月四十卢布共八十卢布的工钱,被男主人强词夺理、蛮横霸道地七折八扣,硬生生砍去了六十九卢布,即便剩下的可怜的十一卢布,男主人也并不正常地一次性交付,而是居高临下、炫耀卖弄、猫戏耗子一般,把十一卢布分成五节――“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3卢布……3卢布……又3卢布……1卢布再加1卢布,……请收下吧!”递了过来。待善良而又懦弱的尤丽娅接过钱,又说了谢谢之后,男主人却又大大出乎意料把早已备好的八十卢布如数交给尤丽娅,并坦承先前所为是开玩笑,是在“偷”和“抢”,并责怪姑娘“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而可怜的姑娘尤丽娅,也只是报以“苦笑”和默认“可以”。
  《柔弱的人》之所以非常出色和令人称道,诚然能得益于铺展情节、刻画人物的方式:以简洁传神的人物对话为主。小说这种叙事文体,铺展情节,呈现环境,特别是刻画人物,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写人物对话只是其中之一,但像《柔弱的人》这样除去开头结尾,几乎全由简洁传神、自然流畅的人物对话构成的,却非常少见。不必做多少修改,就可以当话剧、小品脚本,供演员演出,而且能够极好地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折射性格特征:男主人善良正直、嫉恶如仇却又故作强词夺理、蛮横霸道、贪婪冷酷、仗势欺人以警诫启迪弱者的良苦用心;尤丽娅令人为之扼腕叹息、痛心和悲哀的胆怯懦弱、忍气吞声、任人宰割、自甘弱势,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实在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其次,也得益于故事情节的构思:自然铺展、层推进逼,却又大起大落、顺行逆收。男主人为家庭教师结算工钱,即使情况复杂一些,也很难利用这样的平台,设计出多么富于反差变化的情节,但契诃夫不愧为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先用“顺起――推进”原则,让男主人咄咄逼人,在剥夺、抢劫尤丽娅的结算过程中一步步呈现其霸道嘴脸和丑陋心态。再于高潮处来了个180°大逆转:男主人坦承自己是在“抢”和“偷”,是在“开玩笑”,接着,绝对出人意料地,把应该支付的八十卢布交给了尤丽娅,并责怪她不可这样甘于软弱受欺……从艺术表现角度,这样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顺行逆收,利用反面烘托,先叙假象,后及本质,假象被张扬、铺垫得很足很厚,再突然逆转,叙写几乎被掩盖的完全相反的真相,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使故事情节富于大曲折、大对比,极凹凸有致,具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抑扬反差变化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同时,更能认识和关注那几乎要被掩盖了的真相,发人深思,又耐人寻味。难怪有人说,“短篇小说是写高潮的艺术,小小说是结局的艺术”,“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柔弱的人》结尾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力度和效果,使全篇如此熠熠生辉,大放光彩,可谓又一明证。
  当然,主题思想的尖锐深刻,兼有绵绵余韵,是这篇小说的最为出色和令人称道之处。
  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亲身经历、体验了沙皇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及其严重后果,这篇《柔弱的人》,其实就是非常直接和生动形象的艺术呈现:作为一位女家庭教师,尤丽娅属于典型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她无依无靠,作为弱势群体,面对上层强权势力的欺压盘剥,切身利益受到的严重侵犯,她根本无力也不敢挺身抗争,而是一味地怯懦退让,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羔羊鱼肉般任人宰割,骨子里全是奴性血液,奴性品格。面对这种令人悲哀、也令人心痛的国民性格,像“我”这样的男主人,有志识良知者,必然会在深思、警醒之后,有所行动,于是便有了精心设计演出的这场结算工资的“戏”,“我”扮演双面角色,以冷酷而又独特的方式,对尤丽娅进行敲打式教育,以促其醒悟,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社会,应该怎么去生活、做人,尽管效果不佳,但其精神动机绝对可嘉、可贵。这便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让我们再来关注、感受一下结尾: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这样的逆转式结尾,不仅使情节有了大波折、大回环,因而也有了艺术张力,更可以增加作品的内涵,深化、拓展主题的思索空间,生出绵绵余韵:“我”之所以心生“憎恶”,“一跃而起”,“踱来踱去”,完全是因为尤丽娅太让人失望,太让人生气了!憎恶其愚昧麻木,恨铁不成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本无法让人平静。尤丽娅面对“我”强盗式的洗劫、抢夺,步步退让,忍气吞声,80卢布工资被扣得只剩11卢布,接过那点可怜的钱还要说“谢谢”,“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是最好的诠释。社会是难以复加的总体黑暗,弱势者付出艰辛劳动得不到报酬已成家常便饭,她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我”这样的无理盘剥,还算是好一点的。“为什么不抗议?难道生在这个世界上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这是对尤丽娅的指责、批评,也是对尤丽娅的告诫、提醒,也来为其指明做人的方向。权利、幸福不能坐等恩赐,要自己去抗争、争取;愚昧、麻木,做顺民奴才,什么都会丧失殆尽,暴君、贪官、恶吏最喜欢的就是顺民和奴才。“她苦笑了一下,……脸上的神态……答案……就是‘可以’。”社会思想内涵尖深,余韵绵长。尤丽娅已经丧失了抗争的勇气,飞翔的翅膀,甘愿忍气吞声做顺民和奴才,一直做下去,这是黑暗专制统治的严重后果,也是弱势群体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悲哀,现实之沉重,改革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末尾“我”的感想、议论,“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是对当时专制黑暗社会强权欺凌弱小的愤怒抨击,也是对弱势群体甘于弱势的麻木怯懦现状的深沉喟叹,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义。在过去、现在乃至不太久远的未来的世界上,能够支撑“有权势的强者”存在的根基,除了握在强权者手中的刀枪和意识形态,还应该有被统治的弱势群体的愚昧麻木和根深蒂固的甘于弱势心态,而后者,差不多能占一半的分量。
  小说不仅揭示了由统治者造成的现实社会的黑暗,更揭示、呈现了黑暗存在的基础和后果――普通百姓身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变革现实的艰难、沉重,令人思索无限,感慨无限,这不是高度、力度、广度,是什么?
  作者曾言:“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2]仅此一篇千余字的微型小说,也足以证明他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创作初衷和文化良知,这与三十多年后我们的鲁迅先生所明白坦言的“取材……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出疗救的注意”[3],同属一脉――极令后人仰敬尊崇的一脉。优秀和伟大作家的责任、良知和公共性,也正是在这里得以充分显现。
  契诃夫去世已经一个多世纪,但《柔弱的人》这篇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却依然闪烁着强烈的现实光彩。单是睁眼瞅瞅,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那样的“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就知道:启发民智,除却国民性格中的奴性、惰性,十分重要,而且,它依然是跨越国界、民族的世界性话题和难题,因此任重而道远,令我们警醒和震撼。
  作为伟大的作家,契诃夫属于整个人类。
  
  注释:
  [1]原载《契诃夫文集》,2004年试航号《周末文汇杂谈》杂志转载。
  [2]契诃夫著,冯加译:《前言》,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2页。
  
  (贾同旭 山东菏泽学院初等教育系 274000)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