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一种真正的美:创造性课堂

时间:2019-05-13 04:51:5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凭借其教学智慧,创造了教学美。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美的三要素。教材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对象,是静态地积淀着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美和艺术美。作为教师,应尽量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美的境界。
  一、知识传授和趣味引导的统一美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引入中,教师大都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写出相同数相加和不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比较并进行分类,一步步引出乘法的意义,这样往往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而朱国荣老师创设了比较简单的情境,充分利用了学生熟悉的手指来引入。朱老师先伸出双手问学生:“一只手有5个手指,我一共有几个手指?”在学生回答后,朱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能写出算式表示吗?”“3只手、4只手、8只手呢?”然后,朱老师抛出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是40只手呢?你能很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边写边数,就在一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并大加议论时,朱老师说:“老师佩服你们的耐心。在用加法算式表示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觉得这时还列加法算式会比较麻烦,产生了对简便写法的需求,从而自然引入了“乘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引入扎实有效,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感,有着“平中见奇,返璞归真”的大家风范。
  二、科学认知和情感孕育的统一美
  艺术创作既要理解,又要情感。在这一点上,教学美和艺术美又具有更多的相通之处。至于教学美,当然也需要感性直观,但它毕竟与艺术美有质的区别,它更注意思考的逻辑性、抽象性,而且感性直观和逻辑抽象这两方面是以后者为主而融会或交叉地进行的,因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毕竟在于科学认知。
  例如,张齐华老师教学“认识分数”一课,课始,张老师在思考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时,直接将视角锁定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他首先在小范围的学生群体中展开调查:“你知道分数吗?现实生活中你曾在哪儿见到过分数?”几位学生都说不了解分数。随后他面向4个不同层次学校的300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分数并对分数有初步了解的不足30名……为此,教学时他从“分东西”的操作情境入手。出示情境图后,张老师提问:“叮叮和当当在野餐中遇到了数的问题,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怎么分这些食品呢?”学生回答后张老师一边用动画演示,一边讲解:“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2个;把2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1瓶。像这样分得的每一份同样多,在数学里称为‘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能平均分吗?”在“用整数无法表示分得的结果,怎么办”的适宜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借助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展开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张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依托,有效地拓展和提升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现了从整数到分数认识上的飞跃。
  相对语文教学来说,数学教学似乎纯粹是用逻辑思维的“理”,然而它也需要“情”。如在思考前,教师用启发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情绪、欲望,这也就是孕育了情感,孕育了一种“创造欲”,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能推动以后的数学学习。科学认知与情感孕育的统一,在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美的外部关系,那么科学认知与情感孕育的统一则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美的内部关系,但二者又互相渗透,情趣相关地走向真、善、美的王国。
  三、功利目的和精神享受的统一美
  艺术美是有功利性的。鲁迅说过:“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教学美则不然,它的功利目的十分鲜明,异常突出。教师方面,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方面,总感到“学不可以已”,教学始终是朝着这个大方向努力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追求“真”和“善”,始终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教学中的精神享受或审美享乐,则总是处于次位的。
  数学教材本身具有和谐、对称、统一、协调、井然有序的理性知识系统,能激起学生的和谐感、优美感,给人以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审美享受。然而这种享受,并不是由目的本身产生的,而是由讲授和求知的功利目的所派生的。所以,教师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创造性地采用如直观、启发、操作、趣味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特殊的、高尚的精神享受;或者适当地加入一些如幽默、风趣等审美调味剂,使严肃的科学内容变得易于接受,让“快乐和有用合而为一”;或者让学生尝试练习、展开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领略思辨时的快乐,从思维中获得某种智慧的快乐和精神的享受。
  (责编 杜 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